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我给始皇开直播答题第138章 竹林七贤

第138章 竹林七贤

        嵇康(公元223年-262年,一作公元224年-263年),字叔夜,谯郡铚人,是魏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晋名士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幼年成长:嵇康年幼时,父亲嵇昭就去世了,由母亲孙氏和哥哥嵇喜等抚养长大。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道家着作《老子》《庄子》。成年后的嵇康身量挺拔,容貌出众,但并不注重打扮。

        婚姻与官职:嵇康二十五六岁时,娶曹魏宗室女为妻,后被授官为中散大夫。不过,他并不热衷于仕途。

        隐居交游: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大权独揽,嵇康不愿归顺,举家迁到山阳县隐居。在此期间,他常与阮籍、山涛等竹林名士在竹林中喝酒、纵歌、清谈。

        被害身亡:魏元帝景元三年(262年),嵇康因好友吕安的案件受到牵连。此前,嵇康曾得罪过司马昭的心腹钟会,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进言陷害嵇康,最终嵇康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后从容就戮,年仅四十岁。

        2. 思想主张:

        宇宙观:吸收了汉人的阴阳五行之说,沿用哲学本体的概念太素,认为太素之后,阴阳两分,两者相错而成五行,由此演化人类万物,万物之中又有气的作用,气的盛衰推进物的演变。

        社会治理:推崇道家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认为社会应处于君静于上、臣处于下、群生安逸的状态,君主不应干扰民众的生活,强调君、臣、民的和谐关系。

        人生处事:主张触情而行、率真自然,不满当时崇尚名教的社会环境,认为应该以“是非与公私”的标准来判定一个人的行为是否为善。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否定礼法之士的虚伪,追求清静无欲的恬淡生活。

        3. 文学艺术成就:

        文学: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律诗居多。其作品风格峻切而清丽雅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音乐:着有音乐理论着作《琴赋》《声无哀乐论》。在《声无哀乐论》中,他认为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情感而非音乐的感情。他还作有《风入松》等琴曲,其《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着名琴曲。

        书法绘画: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但已失佚。

        4. 历史影响:

        嵇康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当时的文人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领了魏晋时期的玄学新风。

        他的作品反映出当时的时代思想,给后世的思想界、文学界带来了许多启发,其养生思想也对后世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阮籍(公元210年—公元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魏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立志与拒仕:阮籍三岁丧父,早年与寡母相依为命,文思早熟,八岁能属文。年少时立志以儒家思想建立功业,但成年后面对曹氏与司马氏两大集团争权的波云诡谲的政治环境,对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不再抱希望,拒绝了两大集团请他做官的邀请。正始三年,太尉蒋济征辟他,他写《奏记》婉言谢绝,后勉强就任但不久托病返乡。曹爽辅政时召他为参军,他也一直称病不仕。

        竹林之游:正始末年(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后,阮籍虽免于灾祸,但政治环境更加险恶。此后,他不问世事,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诸位士人并居、共游于河内郡山阳县,史称“竹林七贤”。这一时期是他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其代表性着作大多也完成于此。

        被迫出仕:司马氏掌权后对阮籍不断拉拢,他历任太傅司马懿的从事中郎、关内侯、散骑常侍等职。正元三年(公元256年),他请求出任步兵校尉,以此摆脱司马氏与曹氏的政权之争,因担任此职时间较长,后世也称之为“阮步兵”。

        晚年劝进:景元四年(公元263年)五月,司马昭被晋封位晋公,位相国,加九锡。阮籍在政治压力下写下《为郑冲劝晋王笺》。同年冬天,阮籍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2. 思想主张:

        玄学思想:主张“贵无论”,认为“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这种思想脱胎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强调天下之乱始于“有”,只有“无”才能令天下安。

        音乐思想:强调“和”,认为“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视自然之乐为达至神人和谐的手段。

        文学思想:受玄学中庄学的影响,文学思想形成“放达玄远”的风格特征。他在作品中驳斥君子与礼法,主张个人精神自由的解脱。

        3. 文学成就:

        诗歌方面:以五言诗驰名于世,代表作有《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作风格浑朴,多用比兴手法,表达了他在乱世中的忧思、孤独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有些诗反映了他在险恶政治环境中内心的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他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

        散文和赋方面:着有《大人先生传》《达庄论》《通易论》等。在《大人先生传》中,他塑造了“大人先生”这一形象,激烈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礼法”制度,宣泄了内心的积郁,寄托了自己不与物交、神游自得的意趣。他的赋现存6篇,其中述志类的表现了作者超凡绝尘、清虚自守的精神境界;咏物类的借咏物抒发了自己的惧祸心情,讽刺了虚伪的“礼法之士”。

        阮籍在魏晋时期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赏他的才华和在乱世中坚守自我的精神,也有人对他晚年写《为郑冲劝晋王笺》的行为有所诟病。

        山涛(205 年 - 283 年 3 月 3 日),字巨源,出生于河内郡怀县,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山涛早年丧父,家中贫困,但少年时即有器量,与众不同。他喜好读《庄子》《老子》,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山涛与嵇康、吕安交好,后又认识阮籍,几人志趣契合,成为莫逆之交。山涛四十岁时才入仕途,最初担任过河内郡主簿、功曹及上计掾等职。曾有一天,他与石鉴一起过夜,谈及太傅司马懿称病卧床的事,山涛认为事出反常,于是弃官而去。正始十年(249 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爽身死,大权尽归司马懿,山涛于是归隐不问世事。

        入仕受重用:山涛与司马懿夫人是表亲,因此受到司马氏的重视。司马师命令司隶推举山涛为秀才,之后他历任郎中、骠骑将军王昶的从事中郎、赵国国相、尚书吏部郎等官职。景元五年(264 年),钟会在蜀地作乱,司马昭准备西征,命山涛镇守邺城,并代理行军司马一职,还拨给其五百亲兵。同年,山涛受封为新沓子,并转为相国左长史,统领别营兵。司马昭曾让长子司马炎拜见他。司马昭想将世子之位传给小儿子司马攸,山涛认为废长子立少子违背礼制,会影响国家安危,司马炎最终得以被定为世子,还亲自拜谢山涛。

        西晋为官: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 年 2 月 8 日),魏元帝曹奂禅位给司马炎,司马炎任命山涛为大鸿胪,护送陈留王曹奂返回邺。同年,山涛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之后,山涛在西晋朝廷担任过冀州刺史、侍中、尚书、太子少傅、右仆射等职务,还曾多次负责遴选官吏。

        晚年及去世:山涛曾多次以年老病重为由辞官,但均未被司马炎允许。太康三年(282 年),司马炎下诏升授山涛为司徒,山涛坚决推辞。司马炎不允,下令不准他再上表辞职,并派使者将印绶交给卧病在床的山涛。山涛未接,带病乘车回家。太康四年正月戊午(283 年 3 月 3 日),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司马炎以太牢礼仪祭祀他,谥号“康”。

        2. 思想特点:

        玄儒兼治:在处理现实与理想的关系问题上,山涛致力于名教与自然的结合。他有儒家用世进取、干名求禄的功利思想,希望通过参与政治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同时,他也将老庄超脱物外的精神,具体化为保存自身的实践,以处柔不争的方式应对世事,在名利财货面前,始终以“贱物贵身”为准则。

        3. 政治贡献:

        选拔人才:山涛在选拔人才方面眼光独到。他任冀州刺史时,甄别选拔隐士、查访贤才,表扬征召三十多人,都显名于当世,当地风俗也为之改变。他两次担任遴选官吏一职,为举荐官吏所写奏章被世人称为《山公启事》,选用的官吏都是有用的人才。

        建议时政:山涛曾反对废除州郡武备,认为这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后来的局势发展也证明了他的观点的正确性。

        4. 人物评价:

        晋文帝司马昭认为山涛办事清廉高明,文雅的品行超出世人;东晋名士孙绰以东晋高僧法护比山涛;唐朝宰相房玄龄认为山涛在当官和侍奉亲人这两件事上做到了两全其美。

        总的来说,山涛是魏晋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作为,为西晋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文学和思想方面,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成就。

        向秀(约 227 年 - 272 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人,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隐居:向秀少年时即以文章俊秀闻名乡里,后来研读《庄子》颇有心得,于乡里讲学时被山涛所知,二人遂成忘年之交。在山涛的接引之下,向秀结识了嵇康与阮籍,同为“竹林之游”。向秀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友善,但不善喝酒。嵇康喜好打铁,经常可以看到向秀在嵇康家门前的柳树下为其鼓风,二人配合默契,同时也以此补贴家用。向秀还经常去吕安家帮他侍弄菜园子,三人情投意合。

        被迫出仕:景元四年(263 年),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向秀按照本郡的计划前往洛阳,受到司马昭的接见。此后,他从散骑侍郎官升至黄门侍郎和散骑常侍。但向秀在朝并不积极任职,只是留下做官的痕迹而已,最后在任上去世。

        2. 主要思想:

        顺名教而任自然:这是向秀玄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点。名教是以名为教,本是儒家思想的代名词;自然,崇尚天然、本然,本是老庄思想的代名词。向秀的这一思想导源于《庄子》的“顺人而不失己”,他第一次将“自然”与“无心”并列,提出“自然无心”的玄学概念,认为只有“自然无心”才可以“得全于天”,要求士人“自然无心而自尔”。面对名教,他主张采用“顺”的态度,这种“顺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在社会上引导了士人“任自然”的风尚。

        养生思想:向秀认为人的寿命是命定而有限的,因为每个人先天禀赋的气不同,决定了人的寿命也不同。他主张顺欲,认为人的情欲是与生俱来的,应该充分享受感官快乐。同时,他也强调用智顺欲,认为人受形于造化,是天地间生物中最有灵性者,应运用心机和智慧满足自己的欲望。另外,向秀还提出以礼节情,认为心智对欲望的追求要有限度,对于自然性的欲望要节之以礼,对于社会学性的欲望要求之以道义。

        “自生自化”论:向秀提出了天地万物“自生”“自化”的概念,并把它当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承认生和化是客观存在,认定生和化的动力来自事物的本身,形成了魏晋玄学的另一派——崇有论的雏形。不过,向秀的崇有论还较为初始,仍没有摆脱贵无论的影响。

        3. 着作成就:

        《庄子注》:向秀在前人对《庄子》的旧注上另辟蹊径诠释,为当时的士人们阐明了如何才能忘途归真而游于日新之道的道理,标志着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的转化及晋代庄学的正式确立。向秀妙演《庄》义的遗文,主要散见于张湛的《列子注》及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陆德明的《庄子音义》等。但对于今本《庄子注》的作者是向秀还是郭象,学界仍未有定论。

        《思旧赋》:向秀赴洛阳任职途中,特意绕道山阳嵇康别墅,吊朋思友,有感而发创作了《思旧赋》。因当时社会黑暗,对不同政见者采用恐怖高压政策,向秀对自己老友的怀念不敢直抒畅言,而是采取隐晦曲折的笔法,表达了对嵇康、吕安的冤死悲愤、惋惜的悼念之情和对司马氏的愤懑。

        《难嵇叔夜养生论》:这是向秀针对嵇康所写《养生论》的文章,表达了他对养生的一些独特看法。

        王戎(公元234—公元305年),字浚冲,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白沙埠镇)人。他是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名士、官员,出身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聪慧:王戎自幼便表现出聪慧沉着的特质。六七岁时,他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天,众人都吓得避走,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连魏明帝在阁楼上看到了都非常惊奇。他还曾和一群孩童在路旁玩耍,看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其他人都争着去摘,只有王戎不去,他说:“李树在路边而且果实那么多,一定是苦李”,众人摘了后发现果然是苦的。

        竹林之游:王戎少年时,与阮籍成为忘年之交。阮籍和王戎父亲王浑相熟,王戎当时在郎舍。阮籍每次去王浑的居所,待一会儿就走,但去看王戎的时候,很久才出来。阮籍曾对王浑说:“浚冲清雅高尚有见识,非你可比,和你说话,还不如和阿戎说话。”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与阮籍、嵇康等人竹林之游,谈玄唱和。

        仕途经历:王戎初袭父爵,后被大将军司马昭辟为掾属。他曾为荆州刺史、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参与西晋灭吴之战,战后以功封安丰县侯,人称“王安丰”。此后历任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位列三公。不过,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王戎被牵连免官,后被起用为尚书令,再拜为司徒。永安元年(304年)七月跟随晋惠帝司马衷北伐,兵败后随帝回到洛阳。同年十一月,晋惠帝被挟持迁往长安后,王戎逃奔郏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时年七十二,谥号为“元”。

        2. 思想主张:

        王戎崇尚老庄,善于谈玄。他与嵇康和阮籍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彻底反对入仕做官的思想不同,在崇尚自然的同时并不反对名教,是老庄和周孔并尚。他曾问阮瞻“圣人贵名教,老庄贵自然,其旨异同”,阮瞻说“将无同”(意思是名教和自然没什么不同),王戎赞同这个说法。这也使得他在竹林七贤中职务及官品较高,是思想较为复杂和矛盾的人物之一。

        3. 人物特点:

        识鉴过人:王戎善于识人,对于道德之士、清议之士和有社会清望的人,多进行拔擢,并且善于识辨那些表里不一的人,不愿与这类人交往。比如,他的堂弟王敦当时声名显赫,但王戎却不喜欢他,多次拒绝王敦的拜访,后来王敦果然背叛朝廷。

        至情至性:王戎重视自身情感,《世说新语》记载,他的儿子王绥幼时非常肥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王戎悲痛万分。他认为圣人不动情,忘情世外;最底层的人谈不上为情所牵挂;而对于感情最专注的,正是他们这一类人。

        为人悭吝:王戎对自家财产较为看重,大量收购园田及水力磨坊,遍及天下,积聚财物无数,常自执算筹,昼夜计算。他很吝啬,女儿嫁给裴頠时向他借钱数万,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娘家时他脸色不好看,直到女儿把钱还给他才高兴起来;一个侄儿要结婚,他送给他一件单衣,婚事办完后又要了回来;家里有好李子,拿出去卖时怕别人得到种子,卖时总在果核上钻个孔,被世人所笑。

        4. 作品及影响:

        作品:王戎善草书,《华陵帖》是他目前唯一的传世之作,收录在宋拓本《汝帖》之中。

        影响: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其言行和思想在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为后世研究魏晋时期的文化和士人的心态提供了参考。

        刘伶(约公元221年-300年),字伯伦,西晋沛国人,是“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个人形象与性格:

        容貌丑陋:刘伶身长六尺,其貌不扬,但他对此并不在意。

        沉默少言:年少时就淡泊名利,不随便与他人交往,但和阮籍、嵇康关系不错,遇到知己便有说有笑。

        不拘小节:为人洒脱,放浪形骸,不被世俗的礼仪规范所束缚。例如,他喝醉酒后,曾在屋子里随意赤裸着身体,即便朋友来访也毫不在意,还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把室内当成是我的衣裤,反倒是你们,怎么就跑到我的裤子里来了”。

        2. 仕途经历:

        泰始初年(公元265年),刘伶曾做过建威参军。他向朝廷上书主张“无为而化”,但这被朝廷视为无益之策,于是他的参军之职被罢免。此后,刘伶无心仕途,再未担任官职。

        3. 文学成就:

        《酒德颂》:这是刘伶的传世代表作,被收入《晋书·刘伶传》。文章塑造了一个“行无辙迹,俯视万物”的“大人先生”形象,歌颂了一种在酒的陶醉中洒脱自如、超越世俗是非、不计得失利害的人生状态。该文具有藐视一切的气概和敌视礼教的反抗精神,既批判了当时的黑暗政治,又抒发了压抑的愤世之情,充满了浪漫色彩。

        《北芒客舍诗》:这首诗是刘伶创作的一首表达旅途愁苦的诗篇。诗歌大概是他从家乡沛县到洛阳途中,深夜在客舍留宿时创作的。诗中借秋景和小昆虫的振翅哀鸣描写了旅途的困窘,传达了思乡之情,也隐晦地传达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4. 饮酒轶事:

        鹿车荷锸:刘伶经常乘坐鹿车,手里抱着酒壶,让仆人提着锄头跟在车子后面,并说“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这一行为体现了他对生死的豁达态度以及对酒的痴迷。

        五斗解酲:他沉迷饮酒,难以自拔。妻子曾劝他戒酒,他表面上答应要祈求鬼神帮助戒酒,让妻子准备酒肉,结果却在祈祷时说“老天生我刘伶,爱喝美酒出名。一次喝上一斛,五斗才解酒病。至于妇人之言,那不用听”,之后继续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刘伶以嗜酒不羁而闻名,被后人称为“醉侯”。他是魏晋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其作品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人,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具体介绍:

        1. 家庭出身:

        阮咸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阮瑀是东汉建安七子之一,官至曹魏丞相椽;父亲阮熙是武都太守。

        2. 性格特点:

        放达不拘:阮咸放任旷达,不拘礼节,常与叔父阮籍一起游山玩水,当时那些讲礼义法度的人都讥讽他的行为。比如在七月七日晾晒衣物的习俗中,北边的阮家人晒出的都是锦绣绸缎,而阮咸却用竹竿挂着一条粗布短裤晒在院子里,他表示自己还不能超脱世俗,所以也学学样子。

        率真随性:他与族人聚会饮酒时,不用酒杯,而是用大盆装酒,围坐一圈开怀畅饮。当时有猪来喝盆中的酒,他也直接凑上去与猪一道喝。

        3. 仕途经历:

        阮咸曾任散骑侍郎。山涛曾推举他掌管选拔人才之职,但晋武帝司马炎认为他沉溺于饮酒,言行虚浮,没有任用。后来,中书监荀勖嫉妒阮咸在音律上的造诣,将他外调去做始平太守,阮咸便一直在这个官职上直到去世。

        4. 音乐成就:

        精通音律:他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和深入的理解,在当时被认为是“神解”。他善于辨别乐音的正误,在音乐理论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其见解集中表现在现存的《律议》中。

        乐器大师:相传阮咸善弹琵琶,他对传统乐器琵琶进行了改造,制作出四弦十二柱的长颈琵琶,后人以其名字来命名,称为“阮咸”。今乐器大阮、中阮和小阮,系由“阮咸”发展而来。

        5. 思想观念:

        阮咸喜好谈玄清议,与魏晋时期许多文人一样喜欢探讨“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他与从兄阮浑合着的《周易难答论》以及着作《易义》,展现了他对《周易》的深刻研究。

        在思想上,他持名教与自然对立的观点,将正始玄学中崇尚自然的思想发展到了极端,这也正是竹林玄学或曰竹林精神的特点所在。不过,他虽然行为上纵情越礼,但内心仍信奉儒家思想,体现出思想上的分裂。

        6. 文学作品:

        阮咸的作品见于正史着录者仅有两种,一是《难答论》,二是《阮咸集》。见于其他文献着录者,仅有《易义》一种。但后来《阮咸集》散佚,集中具体的作品已不得而知。

        总的来说,阮咸以其独特的性格、卓越的音乐才华和在文学、思想方面的探索,成为了魏晋时期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