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参加招聘失败,梓涵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恐怕我会像王老太太说的那样,在这个网点干一辈子了。既没有果断辞职的勇气,又不具备心仪的外贸公司所需的能力,只好在这个玻璃鱼缸里,做一条望穿秋水的金鱼:看似前途光明,实则困在玻璃的牢笼之中。
入秋时节,枯叶落满地。梓涵的母亲去苏州已经很长时间了,他从传来的消息中感觉到,外婆的身体每况愈下,听说住院以后一直都不见好转。梓涵联系那里以后,得到的信息是:恐怕要办理后事了。
这样,他向主任请了假,提出希望去苏州见外婆最后一面。主任爽快地答应了,说请假期间,他没有什么事情就坐在对公柜岗位上,让梓涵放心。其实,他李梓涵有什么不放心呢?主任在银行摸爬滚打了几年了,贵为一个分理处的一把手,实在轮不到他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小白质疑。
走时匆匆,他没有买到卧铺,好在是古城始发列车,白天有座位,晚上,他就使用上学时的伎俩,钻进座位底下,睡了一觉就到了。去时他就带了一个小包,除了换洗的衣物,一幅挽帐,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去苏州的时候,他本来想让老爷子一同过去,但是老爷子痔疮发作,连走路都困难,坐火车估计是万般无奈了。而老爷子预料外婆肯定抗不过这一关,就让梓涵带了一幅挽帐,作为梓涵爷爷的心意。这种用布匹作为哀悼用品,应该是北方当地的习俗。
老家的路是熟悉的,虽说这几年有了一丢丢的变化,但是江南水乡的容貌依旧,还是梓涵懵懂时的城市。到了以后他就赶到医院,看到外婆枯瘦的身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的呼唤没有换来一丝动静,似乎外婆紧闭的双眼有一些反应,但是,说外婆有反应,知道梓涵来看她老人家,也是梓涵母亲的一家之言。
外婆的病是糖尿病的晚期引起的并发症,之前好像仅仅是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视力减弱、一些看似正常的老年性疾病,但是一旦出现了昏厥,就预示着事态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醒来恐怕是一种奢望。
回去几天,梓涵的母亲都守候在外婆的床边,而他仅仅是白天过去,和他小姨还有过来的舅舅们聊天,累了就骑车回去睡觉。如果说他就是回去见证外婆的离世,似乎有些残忍,但事实上他也就请了一周假,如果事态没有丝毫进展,他恐怕就要返回单位上班了。
几天后,医生进来说需要把外婆的病床换一下,于是梓涵和舅舅们用床单将外婆兜起来,再平放到另一张病床上,大功告成。他感觉外婆有一些想要睁眼的动作,甚至觉得她想要说一些什么。医生过来看了一下,说病人一切正常,似乎恢复的还不错。那么,一旦外婆苏醒过来,他就准备打道回府了。
这几天,他的母亲在医院守候数日,也需要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医生都说了,老人应该会醒过来的。他骑车子带着母亲,回到了同德里19号楼。
睡到半夜,医院那里打来了电话,他骑车带着母亲往医院赶,路上,母亲泣不成声,说肯定出事了,梓涵说:“应该没事的,估计是外婆有些不舒服。”但是这样的宽慰,无法阻断母女之间的心灵感应。
外婆永远地离开了大家。
可能就是那一次换床行动,使外婆不堪负重的脏器发生了逆变,或者是因为她长时间卧床不起,心肺、肾脏功能衰竭,油灯枯尽。那么,换床后的挣扎动作,可能就是想表达自己极度不适,或者也是离世前的回光返照。这些都不得而知,梓涵曾想过,假使哪一天他在天国见到外婆,一定要问一下:当时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操作流程有哪些不妥之处?以及她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梓涵母亲哭得几乎背过气去。对此,梓涵的解读是:外婆操劳一生,眼看着好日子来临了,却无福消受,母亲心存内疚。再者,就是母亲自从北上京城就读师范大学,毕业后就被发配边疆,回内地也是随父亲到了古城,没有守在父母身边,每年也不一定能够回去看望二老,心中有无限的遗憾。
怎么说呢?梓涵的个人理解:人死,尤如灯灭,纵然外婆她生前照拂子女茁壮成长,走的那一天纵有万般无奈,也只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留给后人无限的遗憾。
生与死的概念已经开始影响他的人生,身边已经有第二位亲人离梓涵而去,飘向遥远的极乐世界。
众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他母亲和小姨将外婆的身体擦拭得干干净净,穿上了准备好的寿衣,推到了太平间。
火化的那一天,大家早早就起来,他母亲和舅舅们守灵,好像整晚都没有休息。披麻戴孝是南方丧葬的习俗,按照规定,这些孙子辈们需要在黑纱上面加一坨毛线,以示区别。
车辆行驶在前往火葬场的路上,舅舅们把一个又一个花圈沿路抛散,不知道这是什么规矩,觉得有些怪异,不是应该拿过去全部烧掉吗?
火葬场是独门生意,这里,是在这座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最后的归宿。就在大家哭天抢地,外婆即将推进火化炉的时候,梓涵注意到外婆的袜子和鞋子还没有穿好,他随即告诉工人师傅:“等一下!”掏出为外婆准备的鞋袜,为她穿好,然后看着工人师傅将装好外婆的棺椁推进了后面,全家人就在外面等着。
等了很久,一位戴着线手套的工人师傅拖着一个骨灰盒出来,犹如餐厅服务员托着一盘子菜肴,喊着他外婆的名字。大家迅速接过,梓涵的三舅塞给师傅一个红包,以表示感谢,其实,在推外婆进去之前,梓涵的小舅舅已经给师傅们送去了烟酒,那还是“东渡”烟、“洋河大曲”呢。
南方的丧葬节礼不同于北方,北方是用布匹作为挽帐,南方是用被面作为挽帐,由于被面都是花红柳绿的,挂起来整个灵堂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样一对比,梓涵带来的、爷爷送出的黑色挽帐,反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有些煞风景。
由于梓涵外公的社交广泛,且他老人家散财无数,为人行事风格大方,因此丧葬的礼金收了不少。同样是南方的礼仪,丧葬礼金一定要加一元,凑成单数,比如,1001,3001等等。鉴于银行功成名就的他,当仁不让地成为治丧委员会的总会计兼出纳,记账是他的强项,由于会计科目仅仅是701现金收入,因此一切变得异常简单。梓涵把每日的收入流水认真记录下来,最后,账款相符,交给了外公。看着他工整的账务以及整整齐齐,按照人民币票面归置好的一沓款项,外公露出满意的笑容,只说了一句:“这些零头就不要记了。”应该就是那十几元钱,但是出于银行会计复核的责任心,他坚持账账相符、账款相符是会计准则,还是按照他的准则做完了现金入账工作。
实际上,收入分录是最重要的,按照他小姨的说法,这些送礼的人将来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还是要还礼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