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卦六爻也讲述了东晋避居江南,皇帝与权臣共治天下的历史故事。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没走多远就反复,没有大的悔恨,非常吉利。
晋元帝司马睿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舒服。
为什么?
因为这个皇帝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王导在江南士族中的影响力,是晋元帝这个皇帝不能比的。对于这一点,汉元帝勉强还能够接受,因为王导为人谦虚恬静,不仅很好相处,而且看起来没有做皇帝的野心。
但让汉元帝忧心的是王导还有一个堂兄,名叫王敦(266年-324年)。这个家伙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年轻时长得很漂亮,生性洒脱却又个性嚣张,是个非常难缠的人物。
司马睿刚刚出京镇守建业的时候,亟需有名望的人物扶持,王敦于是跟随王导来到江东,协助司马睿争取江东士族的拥戴。司马睿称帝后,王敦因功进拜大将军,掌握了东晋的军权。
王导是东晋的最高行政长官,王敦则是最高军事长官,司马睿作为皇帝,凡事都要跟老王家的人商量着办,难免有些憋屈。更何况,当时民间渐渐兴起一种说法,叫作“王与马,共天下”。
共治天下且不说,王氏竟然还排在司马氏的前面。这就让司马睿更加不可接受了。
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司马睿还是琅琊王时和他登基称帝后,对待王氏兄弟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东晋还没建立多久,晋元帝就开始重用亲信,谋划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王导逐渐被疏远,他自己倒似乎没什么意见,但是王敦已是大为不满。
皇权与相权在悄悄角力,幸好他们都留有余地,没把事做绝。
公元321年,民族英雄祖逖死了。
祖逖在当世很有威望,在后世极富名声。他青年时就和中山刘氏、西晋名臣刘琨互为知己,相约要在豪杰并起的天下乱世中干出一番大事业。为达成这个远大理想,祖逖喊上刘琨一起闻鸡起舞,苦练文武艺。后来,刘琨官至司空,位居三公,而祖逖则被拜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也是一方封疆大吏。
有一次,祖逖率部渡长江而北伐。战船行至中流,他眼望滔滔江水,念及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一时热血涌动,豪情满怀,拔出腰间长剑,敲着船楫高声喝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他发誓如果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就要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这便是祖逖击楫中流的故事。
毛主席雄词《沁园春·长沙》云: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即典出于此。
祖逖最终没有平定中原,也没有战死沙场,如长江一样有去无回。他取得的功业并不算出众,其威名之盛更在于他的豪言壮语和万丈雄心。但王敦还是比较忌惮他。
魏晋朝人,对长得漂亮的有风度有雅量有作派的名士,总是容易抱有莫名的尊重,哪怕相互之间是死敌。
祖逖刚死,王敦就起兵了,打着讨伐奸臣的名义。晋元帝当然不会傻乎乎地承认他的理由,当即下诏表示要亲率三军讨逆。
然而尴尬的是,东晋的门阀士族并不坚定地站在晋元帝一边。
比如东晋名臣、侍中、中书令温峤就对尚书左仆射周顗(yi)提出疑问:“大将军这么做一定有原因,应该不算过分吧?”至于王敦同父同母的嫡亲哥哥、光禄勋王含,则更是毫不犹豫地投靠了王敦。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嘛!
那么王敦起兵后,他的堂兄弟王导在干什么呢?
他每天天一亮,就带着二十多位兄弟子侄来到宫门外下跪请罪领罚,这二十多人,很大可能包括青年王羲之。这是王导的大智慧之处:王敦在外虽然势大,但王氏一族尚在京都,人在屋檐下,为免被诛灭九族,岂能不低头?
晋元帝召见了他。王导叩首谢罪道:乱臣贼子历朝皆有,但想不到今日竟然出在我们王氏家族之中。
晋元帝很有风度。他赤足走下龙辇,拉着王导的手说:兄弟啊,我正要托付一国之命于你,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于是下诏任命他为前锋大都督,统率大军平叛,又命右将军周札与刘隗分别守卫京都的两大军事要塞——石头城和金城(今江苏南京东北)。同时,晋元帝下诏命梁州刺史甘卓、广州刺史陶侃分率本部兵马,前后夹击王敦。
请大家记住陶侃这个人,他的功业不在此时,而在不远的将来。而且他有一个光耀后世的子孙后代,名叫陶潜。
用王家人来对付王家人,在军事布局上也有守有攻,一切看起来很完美。但让晋元帝猝不及防的是,当王敦兵抵建邺时,右将军周札却毫不犹豫地献出石头城,投降了。
一子错,满盘落索,布局再怎么完美都成了空谈。
京都门户大开。眨眼间,王敦大军成功杀入建邺城。各路勤王兵马无心恋战,纷纷撤军,陶侃也悄然退回广州。
晋元帝没有法子了,只能派人转告王敦:如果你没有忘掉朝廷,请马上息兵。你要有其他打算,皇帝可以退居琅邪为你让路。这话说得几近卑躬屈膝,帝王的尊严已掉了一地。
随后,他被王敦软禁在宫中,失去了人身自由。
东晋建立不过五年,看起来就该到改朝换代的时候了。
王导再一次站出来救了他。
没有明显证据证明王导不想夺取政权,也没有明显证据证明王导想夺取政权。但评价一个人,他心里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怎么做?
《围炉夜话》有联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什么意思?寒门穷啊,想孝敬父母却没钱没时间,所以不能苛责他们,只要做到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行了。对于美女,正常男人总会忍不住偷瞄几眼,心中难免浮想联翩,这也没关系,只要能做到克己复礼,不动手动脚就是君子。
翻译成另外一句话,似乎也没错: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从行迹上来看,王导一直在忠心护主,这就够了,他是忠臣。王莽如果在篡汉之前死去,他定也是大忠臣、大圣人。
王导支持王敦杀佞臣、清君侧,但反对他进一步篡权。其时,京都陷落,四方劝进,王敦本有机会登基称帝,至不济也可以另立他人,但是王导居然把他劝退回武昌了。
这绝非兄弟情深如此简单!
两人必然做过一次促膝长谈,王导深刻分析了内外局势,内部士族群臣未能归服,各怀心机;外部则有胡族隔江而据,虎视眈眈,最后得出结论:冒然废立,必有亡族之祸。
于是,无论是晋元帝还是王敦,最终都没有在权力斗争中把事做绝。双方各退一步,我还你皇权,我还你实权,并没有引起更大的祸事。但这只能叫作没有大的悔恨,不能视作大吉大利。
所谓元吉,在这里不妨解读为元帝吉祥,比较合乎情理。
晋元帝总算保护了帝位,无缘以开国之君兼职亡国之君。但在王敦之乱中,晋元帝感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感受到了无力的绝望,羞愤交加之下,很快崩了。
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司马睿只为他选择了一位辅政大臣,王导。
有此一人,足矣。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