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姓名学有道理吗第207章 三李夺嫡

第207章 三李夺嫡

        九三:栋桡,凶。

        栋梁被压弯,凶险。

        唐朝的宫廷之乱与天下之治,竟是两个极端。

        在唐朝,越是繁荣盛世,当皇帝越要靠抢。不是抢来的皇帝,大多不是好皇帝。

        故天下愈治,则宫廷愈乱,宫廷愈乱,则天下愈治。由此推论,早早当上太子的人,结局往往都很糟糕。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就只能从唐太宗李世民身上找。

        他发动了一次政变,杀掉了一个太子,缔造了一个治世,接着又废掉了一个太子,早早为唐朝种下了治乱并存的基因。

        无论怎么看,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都该被立为太子。他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母亲是皇后长孙氏。

        他的名字很有来历,由他爷爷唐高祖李渊亲赐。

        因其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李渊以殿为名,赐名李承乾,字高明。李渊为他起这个名字,莫非有隔代许位的意思?

        恐怕未必。

        我们来看看李建成,他的嫡长子名李承宗,二儿子名李承道。

        看来李渊对待孙子们的态度,一如对待大儿子和二儿子,首鼠两端,左右为难。

        幸好,唐太宗比他父亲果断多了,登基之初即册立李承乾为皇太子。他为太子东宫安排的教师班底很扎实,有大儒陆德明、孔颖达,也有重臣于志宁、杜正伦、魏徵。

        没错。我们很不幸地又看到了魏徵。

        李承乾年仅十二岁时,就开始奉父皇之命“听讼”,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这是妥妥的当接班人在培养。

        他似乎做得很不错。

        公元635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李承乾颇识大体、善能听断,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以致于唐太宗重新上朝听政后,“细务仍委太子”。

        史传李承乾性聪敏,丰姿岐嶷,仁孝纯深,应该能顺利继承家国大业,只可惜他的身体不怎么好,有足疾,不良于行,也就是说腿有一点跛,而且很容易生病。

        这对李承乾的心理来说,多少有些负面影响。

        更糟糕的是,就在他进入青春叛逆期时,温柔善解人意的母亲长孙皇后辞世。

        以李世民为首的一群糙爷们承担起了教子重任。他们可以为太子提供整个大唐最顶级的道德、思想、文化教育,但永远无法弥补失去母亲后的情感缺失。于是,李世民苦心培育的这根帝王之才慢慢长歪了。

        就在这时,李泰掐着点突然从一众皇子中脱颖而出。

        李泰(620年-652年)是李承乾同父同母的嫡亲弟弟。他才华横溢,聪敏绝伦,能书善文,是李世民最宠爱的一个儿子。

        公元641年,李泰主编完成《括地志》献于父皇。该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然后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内各县的历史沿革、名称由来、山川地理、文物古迹、神话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等等,对后世地理志影响甚深。

        李世民阅后大为高兴,将该书收藏进皇家藏书阁,赏赐财物无数。

        我们完全能理解李世民的行为。

        他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规避,避免重蹈玄武门之变覆辙,所以从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确立太子名份。未来的天下是李承乾的,其他人谁都不要抢。

        另一方面,他不愿厚此薄彼,不愿让其他皇子体会到自己还是秦王时的无奈和辛酸,所以他愿意毫无保留地表达父爱。

        这么做本身没有毛病,但李世民的心态有毛病。

        他对李承乾要求太高了。

        在李世民心目中,他给李承乾树立的皇帝标准样板是自己。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华五千年,两千多年奴隶制,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能与李世民并驾齐驱的帝皇有几个?

        掰着指头数,不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当李世民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儿子时,这颗小小幼苗注定不堪重负而被压弯、压垮、压折。

        李承乾不是李世民,父子二人存在着器量上的天然差距。

        李世民能横刀立马纵横沙场,李承乾做不到。

        李世民能做到勤政节俭,李承乾做不到。

        李世民能做到虚心纳谏,李承乾做不到。

        李世民能做到深沉隐忍,潜龙勿用,见机而动,李承乾还是做不到。

        众人对他越是爱之深,责之切,他越是乖张叛逆。而且他的乖张叛逆明晃晃地见于行迹。他曾在东宫对属下叫道:我当了皇帝就要随心所欲。谁要劝谏,我就杀谁,杀足五百人,难道还压不下来吗?

        因为矫枉过正,结果事与愿违。

        李承乾感受不到父爱。他体会到的是,父皇对自己太过苛刻,对其他兄弟却非常慈爱。母亲已死,父爱不在,当他以为自己不是被爱的那一个时,心态失衡了。

        而李泰却产生了不切实际的错觉。李世民对太子的苛责以及对自己的独宠,让他错误地以为,自己才是太子之位的那个mR.right。

        一个担心被废黜,一个图谋太子之位,他们于是不约而同地各树党羽,在最不该学习父皇的地方,把父皇当做了榜样和偶像。

        再一次政变已不可避免。

        率先动手的是魏王李泰。他暗中笼络驸马都尉柴令武、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等人为心腹,又令代行王府事的韦挺、杜楚客两人为他邀结朝臣百官,攀附结党。

        李承乾被迫迎战。他在派人谋杀李泰失败后,召集心腹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大将侯君集等人歃血为盟,图谋起兵逼宫,不料事泄被擒,废为庶人,流放黔州。

        机会给到了李泰,他却没有抓住。因为他操之过急,做了两件不该做的事。

        第一件事,他找到父皇,口口声声称自己百年之后,一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弟弟李治。这个承诺太不合常理,令人生疑。

        第二件事,他找到亲弟弟晋王李治,悄悄地恐吓他说:“你同元昌的关系很好,他谋反之事不会牵连到你吧?”他确实吓到了李治。不幸的是,李治惊慌失措的模样被李世民看见了。一番询问之下,真相大白。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原因很简单,他不愿再看到兄弟相残。

        李承乾和李泰已经长成了两棵歪脖子树,他俩无论谁登基,另一人肯定人头不保,抄家灭族。而李治仁厚,他若登基,另外两兄弟尚能子嗣绵延。

        在李世民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然而,历史的走向再一次超脱了他的掌控。

        这是后话,此处暂且不提。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