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乌云从西郊蜂拥而来,密布天空,大雨却迟迟不落下来。
在这种引而不发,极度压抑沉闷的局势中,王公用带有绳子的箭矢狩猎。他不向上射那些飞禽走兽,却低头弯腰去捕捉藏在洞穴中的猎物。
这是告诉我们,有时候不要向上求而要向下求,不要向外求而要向内求。
同治帝(1856年-1875年)继位的时候不到六岁,而其生母慈禧太后还不到二十七岁,叔叔恭亲王奕?不满三十岁,都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
咸丰帝为了帮儿子稳定政局,临死前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辅政,这就是顾命八大臣。又将刻有“御赏”的御印授予钮祜禄皇后,将刻有“同道堂” 的御印授予同治帝,由懿贵妃掌管,遗诏命新帝所颁诏书,需要同盖两枚御印才能生效。
他的这种安排,显然是有稳固钮钴禄皇后权力,遏制懿贵妃的用意。
顾命八大臣中,最重要的是前三位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和肃顺。
这三人都是满清宗室。其中载垣和端华都是世袭铁帽子王,地位很高但才具平庸。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861年)是端华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也是咸丰帝原配妻子孝德显皇后的舅舅。他果决干练,勇于治事,成为八大臣中的最关键人物。
在咸丰帝病危之时,肃顺为防止懿贵妃专权,曾建议咸丰帝将其赐死以免后患,未被采纳。
咸丰帝驾崩后,肃顺为消除懿贵妃的潜在危险,一度采取抑西扬东的策略,为钮钴禄皇后加封皇太后,却只封懿贵妃为懿贵太妃。
名份问题很重要,懿贵妃为此拒绝到咸丰帝灵前奠酒行礼。
这就尴尬了,顾命八大臣一番紧急磋商后只得妥协,尊钮钴禄氏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尊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因为这次争执,两宫皇太后之间闹得不是很愉快。肃顺自作聪明地分别拜见两宫太后,试图扩大矛盾分化她们。
但他显然低估了两位太后的智商。能在后宫中活到最后且混得风生水起的,哪一个不是见多识广、善于斗争的聪明女子?
慈禧太后率先出招,暗中使人上书,以皇帝年幼无法亲理朝政为由,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肃顺等人欺负帝幼后弱,态度专横跋扈,本就引起了慈安太后的不满。现在慈禧太后抛来共同掌权的橄榄枝,她立刻伸手接了过来。
两人关系迅速改善。
顾命八大臣当然不会坐视两宫坐大,使自己的权力被削弱,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坚决反对。据说八位大臣激动到已无人臣之礼,当众大声咆哮,把小皇帝吓得尿了裤子。
这更坚定了慈安太后支持慈禧对付他们的决心。
在热河行宫,两宫太后与顾命八大臣各有优劣。
两宫太后掌握御印,年幼的同治帝为满清正统。她们的地位至高无上,掌握着名义上的最高权力。
顾命八大臣则受先帝遗嘱辅政,他们在热河行宫拥有庞大的势力,有足够的力量影响帝后的决策,他们掌握着实际的权力。
双方彼此忌惮,相互克制,局面如浓云密布,表面平静,实则沉闷到令人窒息。
在胶着的局面中,慈禧太后没有谋求在权斗中正面硬刚,而是敏锐地打开视野,发现了两个被顾命八大臣忽视的重要人物,咸丰帝的两位弟弟恭亲王奕?和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891年)。
奕譞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光绪帝的生父,此时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兼步兵统领,掌握着北京卫戍部队的军权。
这两人被肃顺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地位不高不低,本已心生不满。在接到慈禧太后的示好后,果断地选择支持小皇帝和太后。
局面在这一刻逆转。
1861年9月23日,大行皇帝梓宫从热河启驾返京。同治帝与两宫皇太后陪同灵驾一天后,就以皇帝年幼、太后是妇人为由先行赶路,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
她们先后召见恭亲王奕?和醇郡王奕譞,用四天时间做好了充分准备。
奕?被任命为议政王、军机大臣,主持政变大局。
奕譞提前拟好谕旨,将当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百姓受惊、咸丰帝出巡的所有责任全部扣到顾命八大臣头上,解除他们的军机大臣之职,
文祥则上书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大行皇帝梓宫抵达京师后,顾命八大臣猝不及防之下被逮捕。载垣、端华被赐自尽,肃顺当街问斩,其余五人尽数褫职。
据说肃顺在临刑前大声叫嚷道:没有想到上了小娘们儿的当。
不日,爱新觉罗·载淳在太和殿正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同治。意为两宫垂帘听政,与皇帝、清贵共同治理朝政。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之处设在大内养心殿东间,格局如下:
同治帝端坐前方龙椅,其后挂设黄幔。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并坐黄幔之后,奕?侍立于左首,奕譞侍立于右首。这五人共同组成了同治帝时期满清朝政的最高权力。
这次政变,开启了慈禧太后掌权的时代。
在两宫太后的信任和支持下,奕?擢用贤才,委权督抚,委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重臣推行洋务运动,实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
就在英法联军持续肆虐中国土地,清朝宫廷发生政变的时候,太平军和捻军依然在大江南北武装抗清,顺便打击外国侵略者。
张洛行一度被封为太平天国征北主将,率捻军主力与太平天国李秀成部会师,配合太平军取得三河镇大捷。
清政府作出的战略判断是:外国人劳师远征,覆灭不了满清政权,太平天国和捻军才是心腹大患,要不惜一切剿灭他们,拔掉这些眼中钉肉中刺。他们一边向欧美列强投降,一边起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重建江南、江北大营,集中力量先平定内乱。
在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对太平天国形成压制态势之后,僧格林沁被重新启用,率军剿捻。他率三千骑兵、二千步兵、五千绿营兵出师河间,转战山东济宁、兖州一带。
在先锋部队接连吃了几个败仗后,僧格林沁决定亲自率主力部队攻击捻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