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杨家故里第253章 巜宁家巷子升炊烟,户户书声琅琅起》

第253章 巜宁家巷子升炊烟,户户书声琅琅起》

        有人说:三婶婆木屋变门馆,杨家母子轮流书声。

        每个高地位上层人物的家庭,都是要靠有一代能人站出来推动发展,靠他们的奋斗努力,才能实现的。家庭的兴旺,一定离不开他们的奋力拼搏。人生都有句号,但我们都在句号之前奋力奔跑,做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事业,这样才能对得起社会,对得住家人。

        自从杨家人,住进福州台江宁家巷子三婶婆家后,办起了门馆,启蒙班诞生。如今左邻右舍小孩子们都有机会前来读书写字。当季节不紧不慢地路过窗台,窗外又是一片春暖花开。阳光正好,不染尘埃。虽然课桌椅置办不起,学生自带板凳。男孩女孩明眸亮晶晶,喜欢看着讲台上同年龄先生,她,虽然还没脱掉幼稚,但她讲课那认真的神态,传受知识的一丝不苟的精神,神舞飞扬的教态,要求学生的严谨态度,一点都不亚于《女子学堂》的老师。她老师那套教态、教法都被杨柳学到手了。

        我想,若干年后,那栋木瓦房屋,依旧有人怀念。因为那里有宁巷孩子们童年的回忆。

        后来阿宝说过:“三婶婆这栋小木屋,是那一代人在儿时学习的启蒙点。带着有一份份童心之爱,互相珍惜过,互相珍藏过,故以已足够让我感念一生。”

        世上有一种喜欢,叫着同等的圈子,同是来自贫穷家庭的子女,他们长大若能重新遇见,亦是重逢,当已足够幸福时光,那份儿时我等待着您的风景如画,等待着您的笑靥如花,希望那天来临时总会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在匆忙流过的时光里,剪一段流年,念一段深情,深爱着曾经木屋共读一本书声,那个场面也壮观。

        是啊,在那个旧时代,在宁家巷子里,有些父母为孩子起名字的能力都没有,几个孩子共坐一条板凳上,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都是一些不是贱苟,就是一妹或者二妹大妹之类的名字。因为这些儿童只能手上拿些瓜果蔬菜,来顶日常学费的,是无法上私塾学堂的孩子们。可想而知,家境贫寒。书读不起,上不了私塾。省城那些私塾先生也要养家糊口,所以有心无力,拒绝瓜果蔬菜做学费,需要是硬币铜板,真金白银。

        而杨家人刚好颠沛流离到省城,流落宁家巷子,巧遇三婶婆结缘,入住她家木屋楼兰。有同等的文化,不需要同等的报酬。

        家境再穷,读书为上,父母再苦也要送儿女进学堂。懂得识字断文,使眼睛更亮,路走得更宽;懂得算数,能写会算,谁都欺负不了你,所以能行走天下。

        李可娥说这样一句话:“我的儿女,从小教他努力是为了亮剑,亮剑是为了披荆斩棘。你如果有足够的能力扫尽前进路上的藤蔓,那么前面的路就越走越宽广了。无论现在生活对你怎样的不公平,相信将来一定会用另一种方式强大起来。”

        现在三婶婆私塾先生由杨浩担任。虽然他没有妹妹杨柳的名声大,可杨浩也有真才实学,教幼儿启蒙班还是绰绰有余的。

        杨浩在童年三岁跟着九岁的大哥杨景上过学堂,那时杨柳刚出生。因私塾先生是父亲杨森基,所以对两个儿子管教严格,要求也高,一字一句强调读的准确,用的到位。三岁到九岁,这六年时光并没有白度,杨浩学到了同年龄人该学的知识,具有同龄人所具有的标准知识水平。虽然九岁后至今十三岁,四年在外跟着家人漂泊天涯,但在平日里都会背诵一些诗词,《三字经》、《百家姓>什么的。尤其去年妹妹在省城《女子学堂》正规培训班三个月里,在茶馆打洋后跟着妹妹学了三个月的文化。一天也没落下,更可喜可贺的是,妹妹在学堂上把教书先生的一些肢体动作、讲课语速快慢要领,都传授给了二哥。

        这样一来,杨浩不但学到知识,更让他巩固知识。学以致用,就连杨柳站在讲台上的风采,从容淡定的教态,都给杨浩带来很好的启发和模仿。

        所以杨浩上起课来面面俱到,顺心顺手,他撑起了课堂教学知识,也撑起了杨家门风。

        三婶婆说过:“我在小时候也有去过私塾,可以说那时候的先生讲话,我们根本听不懂,据说那是唐朝时候的官方语言,我们脱离了几百年语言的衔接,现在我们讲的是福州本地话。而杨柳说话我听得懂,因为她讲的话是现在,是当代学校传授正规的语言。”

        三婶婆讲的没错,杨柳表达能力,已经接近普通话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