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葬怎么写第一百三十一章 南北对峙 二

第一百三十一章 南北对峙 二

        次江南的府县重新划分,等于说是重新的划分了一|,均衡了势力。\、Qb5、/其中姜明借组大家都没有稳定下来,而自己又手握重兵的时候,在商议此事的时候,加了很多现代的因素在里面。

        这也是害怕有一天失去了对政事堂的控制,所以在姜明的提议下,政事堂的成员多少,按照以后每收复一块国土的实际面积增加一定的名额,名额的多少和有谁参加,将有政事堂全体成员投票表决。这样有利于大宋国土的收复和扩大。比如说如果扬州或者安庆府的守将想回归大宋,在其防地稳固的基础上,政事堂可讨论增加其的位置。

        当然,加入政事堂之后,名誉上担任所在区域的负责人,但是并不再实际到位,比如文天祥,这次由于江南的收复正是入住政事堂,那么他在州所有的军政大权都要找一个代理人全权署理。他只是赣州的利益代表而已。

        为了保证一定的灵活性,那么比如说政事堂成员要领军出征或者是出使一方的话,可在辖区内找一个代理人代理其的职责,这个人在政事堂的身份等同于其本人,旁人不得压制。

        当然,这样的话,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少数的一些人的手里,是不利于经济和军事的发展的,因为政事堂众人不但要面向国事,而且要面对民生大计等等,从此来说,姜明有延伸出来政事堂的附属机构就是政务院。

        政事堂和政务;遵循平衡的原则:首先,政事堂主管国事,审核,政务院权力较大,中间成员可以没有官职在身,但是成员必须是出自于各府原籍人士,每府暂时定为五人,视情况由政事堂斟酌增减。但是要保持着每府成员的数量一致。

        这样一来,政事堂主要用牵制政务院,每府都拥有同样数量的议员。政事堂和政务院都拥有提交奏折的权力。但是要交叉审议后出结论之后,才能由皇上最终拍板。一本奏折可以由政事堂提出,政务院复议;也可以由政务院提出,政事堂复议。

        政务院提出奏折,政事堂若予以否决,政务院需在五日内以多数再次通过之。此时政事堂仍可以多数再次否决。经过这样的否决后此奏折就正式作废,不必再呈交圣听,反之也是。

        皇上对此事最终的否决权,而且不必再议。

        政事堂成员由皇上提,至少七**通过之后方能加入,政务院都由辖区百姓直接选出。但是姜明认为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要求是必须得到政事堂一半人以上同意,辖区内官员七成以上的具名同意方可进入政务院参加议政。政务院成员不得拥有官职,但是拥有爵位者优先。

        律法修正、定必须由任意五名以上政事堂和政务院成员联合提出。其中至少两人以上(含两人)是政事堂成员。审议通过时必须由政事堂和政务院联合作出决定必须达到全体成员七成以上地人数同意才可提交给皇上审议通过。

        任命大宋官员衙以下者由政务院审核批准。任命外交使节和或者军职人员由政事堂审核批准。在必要地时候。政务院可强行以全部通过地结果下。直接申报与皇上请求其地同意。但是此项权利每年最多只能实行一次。

        不过在姜明给大家绕了那么多弯弯地情况下。众人正在头痛着怎么理解其地那些新鲜用词。却是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进入政务院是不计身份地。也就是隐性地开了商人可以参加议政地机会。但是前提是你在当地要有一定地名望和人际关系。

        但是以姜明地知识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在他经历过地后世。他只不过是一个私人企业地技术副总监而已。对于从政一点经验也没有。他之所以做出这些举动。无外乎抓住了两点第一。现在地宋朝在蒙古野蛮地清理之下留下地人都是相对比较纯净一些地人。在很多人通俗一点地**是对于国家、对于大宋比较忠心地人。

        投降派和墙头草早就被忽必烈拉到北方大都或者是开封地那个伪帝处进行污染了。而能留到现在事堂地核心成员。都能对国家保持很大程度地忠心。

        而且在蒙古人地掠夺中。很多士族或者是商人纷纷地逃亡到海外。或者扎根于北方。南方一直是兵荒马乱地。没有人能够长久地呆下去。无形中。也为社会净化起到了一些作用。这个时候不灌输一些新地思想进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和况,姜明还抓住有最大的一点优势,就是精锐的

        乃是他一手缔造的,在侯强和陈龙等一帮_民,还有一帮草根阶层的维持下,保持了对他的一个绝对忠诚,在短时间内,赤红军的地位就是姜明说话比较硬气的保证。

        而且他还看出,陆秀夫他们一帮读书人,已经参透了他在政事堂所做的那写玄机,就是利用人数的优势,然后搞出来的一种假民主,真独裁来灌输自己的思想和作为,陆秀夫和张镇孙、邓光荐等人并不笨,以姜明不到三十岁的年纪所做的一些事情,在他们的眼里不过有时间也是一种笑话而已。

        他们很快的就发动各种力量,要求扩大政事堂。想抢回发言权,所攻击的正是姜明的要害,就是姜明经营的时间还短,人脉关系基本上都在下层或者是基层上面,在这些出身于士大夫的读书人眼里,他姜明真的还不算是一盘菜。

        在他们眼里,姜明只不过是在一个合适的机会,有一个合适身份的投机之辈而已,加上一些神鬼之论,黄之说迷惑着皇太后,最后又在可以的逢迎着小皇帝的弄臣而已。连一个功名也没有,这个在读书人眼里是最看不上的。

        所以他们要增加政事堂的话语权,要赤红军军长的职位,都是为了牵制姜明,其实也不一定觉得姜明就是一个枭雄,只是觉得,将国事交给这个嘴上胡子还没有留长的年轻人,实在是有些不放心。他们宁可姜明去专心研究那些犀利的火器。

        那样的话,由姜供的火器,加上他们治理的江山,大宋的基业将会更加的稳固,中兴之日就在不远的前方了。这种想法不但陆秀夫他们会有,恐怕一向和姜明交好的文天祥、王道夫也会有吧。

        在宋朝,一个没有功名的,往往是得不到认可的。

        但是他们看了姜明的把戏,姜明以多出几百年的见识,怎么会看不出他们的意思呢?在后世,和同学一起,曾经讨论过,真的要让文天祥或者陆秀夫、张世杰这宋末三杰来执掌朝政,大宋就不会灭亡了吗?

        经过几天的证,结果是否定,因为一个人的操守是永远随着自己的所处的环境而改变的。在乱世中的忠臣,不一定就会是太平盛世中的~臣。宋朝文人之间相互倾的例子随处可见。

        而且姜明刚刚回到宋的时候,看到了文天祥的遭遇导致的我行我素。陈宜中的无奈。张世杰的固执。还有陆秀夫的阴柔。还有张翔泰复杂的身份,张镇孙入朝之后的沉默。最后就是自己也几次遭到排挤的后果。

        他怎么能心的把事情交给一帮读书人来打理呢?至少作为姜明自己,开始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所有的事情,看到他们该决断的时间不决断,该犹豫的时候不犹豫,心里光是着急,一点办法也没有。

        现在有了这么的一个机会,他怎么能够放过呢?既然这些读书人那么急迫的想要得到权力,而自己又不是万能的人,论智力说不定还比不上这些老狐狸呢!就拿陈宜中来说,在政治的嗅觉上,姜明就自愧不如,在内政上,陆秀夫比他强个好几倍。就算是轮到行军打仗,他也比不上文天祥、凌震等人。

        但是权力交出了,就必须有一个约束,于是姜明就想到了原来在那里看到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现在,他设定了皇帝、政事堂和政务院三者对立相互约束的一个场面,对于基层的内政,还是慢慢的总结经验,而对于上层的变化,则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权力进行一下改革,至少现在自己的话语,是无人可以抵抗的,因为他有皇帝在手里。

        而且这样做,在皇权积弱的情况之下,对于赵氏皇统给了适当的重视,那么就不会引起宗室之人的反弹,扩大了政事堂的规模,让陆秀夫等一般文人无话可说,而建立政务院,可以有效的引出一些商人参政,对于士人也是一种牵制,同时,给予商人一定的地位,使其看到出头的曙光,那么他们就不会专心的逐利,而是要费心思在百姓或者的辖区的建设方面以获得民心,这个才是姜明真正想要看到的。

        他不知道忽必烈还能撑多久的时间,在自己熟悉的历史中,忽必烈还能再活十年的时间,而海都之乱、乃颜之乱始终会被其平定(当然,平定的前提是江南不插手的情况之下)。在这种的情况之下,无疑使用这种办法是最为快捷和有效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