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震惊古今第163章 文言文

第163章 文言文

        【#文言文#】

        【为什么南方方言有更多的古汉语词?

        为什么你在读文言文和唐诗宋词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美感?

        文言文与古代汉语的挂钩,也会让无数人以为古人连说话都是文言文,那么古人日常真的也说文言文吗?

        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在几千年的演变中又发生了什么呢?

        粤语、吴语、客家话、闽南语等南方方言又为什么有这么多文言词汇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文言文!】

        ……

        “能为啥?”

        “隔绝中下!”

        大明,老朱轻轻放下茶杯,扭过脸对马皇后问道:“咱说的可对?”

        马皇后点头感叹道:“是啊,自唐兴起,却也因儒……不了了之。”

        【公元前221年,随着最后一个东方大国齐国的投降。

        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国终于在赢政的领导下实现了兼并六国的雄图霸业。

        这天,一场议定王朝制度的会议正在咸阳的秦王宫举行。

        李斯建议道:“如今天下已定,四方咸福,大王之功远盖三皇五帝,因此臣请上尊号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以皇帝一词作为您的称呼。”

        当然也有说法,皇帝之号并非出自李斯建议,群臣曰:“古有三皇,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贵,建议陛下以泰皇为称。”

        但嬴政觉得不好听,自认为功盖三皇五帝,便各取一字自号皇帝。

        不得不说,没用泰皇是好的,这名号放在今天翻译成大白话是:西南蛮夷之王,简称蛮王。】

        弹幕区:

        〖我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

        〖好好说,寒冰的大招已经瞄准了你。〗

        〖之前好像还有人讨论去泰国旅游用不用入乡随俗,跪拜他们的君主。〗

        〖居然还有人支持,这是我没想到的。〗

        〖头上的辫子剪了,心中的辫子还没剪呗。〗

        〖当年先生让所有人站起来的时候,可能他祖宗还跪着呗。〗

        〖上国之民,不拜下国之君。〗

        “西南蛮王?”老朱想了想之前看到的地图,应该是南越那一块的小国吧。

        马皇后补充道:“重点在拜,若是普通之礼,理所应当。”

        “若是臣民拜皇帝的大礼……僭越者死!”

        【于是皇帝一词自此就成为了最高统治者的独称,赢政也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李斯随后又建议道:“”您作为天下之尊,总不能跟我们这些卑贱之人用一样的自称吧,要不您别用吾或者寡人这种词了,干脆就只用朕吧。”

        就这样,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2000多年的时间里,朕一词成为皇帝独属。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朕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翻看成书于商周秦汉的《论语》、《诗经》、《尚书》、《左传》这些典籍就不难发现,除了看不太懂之外,跟今天的现代汉语形成巨大差异的,主要是先秦古书里丰富的人称代词。

        比如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第一人称“我”的词只有我,但在这些书里除了我之外却还能找到“吾”。

        表示第二人称的“你”,除了“尔”还能找到“汝”。

        那这么多词是咋来的呢?难道是古人闲得没事弄出来的吗?

        当然不是!根据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商周秦汉时代的上古汉语,更像是以今日英语等欧洲语言为代表的曲折语。

        举个例子,在英语中的我有两种表达,一个是i,一个是me。

        区别是i当主语用,但me只能当宾语用。

        假如要说我爱我,在英语中是I love me,而不是I love I。

        而如果用春秋战国时代的汉语表达应该是:吾爱我。】

        弹幕区:

        〖难道不应该是l love myself?〗

        〖这句好像翻译成我爱我自己吧。〗

        〖我爱我和我爱我自己有区别吗?〗

        〖没区别吗?〗

        〖快去大学请语言学家!〗

        ……

        【先秦汉语中的汝就是第二人称的主格,尔则是宾格。

        以“你爱我,我爱你”为例。

        用先秦汉语来说就变成了:“汝爱我,吾爱尔。”】

        弹幕区:

        〖没文化,功底太浅了。〗

        〖人家是为了方便你理解而已。〗

        〖真要解释清楚,直接上论文,你又说看不懂!〗

        〖你功底深,你去做个视频呗。〗

        〖让人看,还不许让人指出错误?〗

        〖键盘侠!〗

        稷下学宫。

        有游侠问道:“这是骂人的话吧?”

        “结合评论来看,应当是。”

        “怎么能侮辱侠!”

        游侠愤愤不已,却引来法家讥讽:“侠还需要侮辱吗?”

        游侠群体说好听点叫为了心中道义,行侠仗义!

        说难听点不就是无法无天?

        法家最讨厌这种不遵守法律、视法律为无物的群体。

        “拔剑,吾要与你决斗!”

        法家弟子笑道:“稷下学宫,不可善动刀兵!”

        “你大可以遵从你心中的道义,视此律为无物,给我来上一剑。”

        “啧啧啧……但游侠群体从今往后怕是再不能入此门了。”

        以大义压人可不是儒家绝学,各家都会。

        杀他,为游侠正名,但绝了群体之路。

        不杀,不符合游侠作风。

        游侠思索良久,面露狠色威胁道:“你最好一辈子待在学宫!”

        【此后随着语言的演变,上古汉语中区分主宾格的语法现象逐渐消失,各大方言最终也都基本只剩下了一个对应的人称代词。

        大部分方言都是只剩下了我和你这两个代词,但很多南方方言,比如闽南语就是用汝来指代你。

        由于先秦汉语有很多不同的代词,“朕”就是表示第一人称我的其中一个,只不过跟我和吾比起来,“朕”字的意思更尊贵。

        朕字应当是贵族专用。

        屈原的《离骚》中就出现了朕皇考曰伯庸。

        如果一个人用朕自称,那其实更像现代汉语里的本大爷、本老爷,本质上类似刘邦爱自称乃公一样。

        只不过乃公是民间百姓用,朕是贵族用。

        《离骚》皇考的意思是父亲,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们都听好了,本大爷的父亲叫伯庸。】

        秦朝。

        “……”嬴政突然理解弹幕所说的功力浅是何意了。

        “解释的也太粗俗了吧。”

        “朕之一字,非各国王室不可用。”

        “屈原乃是楚王后裔!”

        汉朝。

        刘邦:“乃公这事后人都知道?”

        彼其娘之,这都记进史书,谁干的?”

        【其实那些在我们现代人如果不借助翻译就是一团浆糊的《论语》,在当时的人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大白话,由于之后语言的变化,才导致我们今天阅读文言文的难度如此之高。

        比如以《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为例。

        其中“夫”是语气词,这句话其实就相当于逝者如斯吧。

        同样着名的“之、乎、者、也”都是语气词。

        “之”等于音变之前“的”。

        “乎”的上古音是ga,而作为句末语气词的嘎,在今天的西南官话中还能找到。

        “也”的上古音是ya。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语气词“呀”。

        如果大家去听一下商周秦汉时代的汉语拟音,就能明白当时汉语跟现在的区别,当时古汉语有众多弹舌音。】

        弹幕区:

        〖这是怎么拟音出来的?〗

        〖根据历代韵书不是最早只能复原汉末魏晋的语音吗?〗

        〖倒推吧,往上还有说文解字。〗

        〖只能复原个大概吧。〗

        〖推荐听复原的牧誓,倍有感觉。〗

        ……

        【商周秦汉的北方汉语跟当时的文言文书面语还基本一致。

        但从东汉末年开始,一直到唐宋时期,北方汉语就随着一系列音系的简化,最终在语法上和词汇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版三国演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尽显三国英雄气的服化道之外,文白夹杂的台词对白也是一大亮点。

        比如在董卓与袁绍对峙时就出现了尔汝这样的词。

        “尔要试试我宝剑是否锋利吗?”

        “吾剑也未尝不利!”

        很多人可能都会以为之所以要使用这种文白各半的晦涩语言,可能是导演为了复古而刻意追求的效果,也可能出于遵循三国演义小说的想法,毕竟三国的人怎么可能这样说话?

        但根据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商周秦汉的上古汉语发生变化,过渡到魏晋唐宋的中古汉语,可能就是从汉末三国开始。

        三国时期的北方口语既有先秦口语的晦涩,又有唐宋口语的直白。

        此后随着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东晋南渡以及隋唐的再次一统,经历了400多年南北混战的北方汉语,在发音上更加简化,在语法上也省去了很多曲折语的特征,越来越接近如今的北方汉语。

        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语言也不是一天变完的。

        到了唐宋时期,先秦汉语的“之乎者也”虽然已经看不到了,但跟今日的北方汉语比起来辨别还是有点大。

        不过对于唐宋时代的北方人来说,当时他们说的话跟文言文比起来已经有了不小的差别。

        比如在唐代的爱情小说《游仙窟》中就出现了“请主人先坐”这样的白话句。

        当时的读书人也注意到了这种言文不一致的情况,但就跟人类历史上所有事件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一样。

        唐宋的读书人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韩愈为旗手,终生追求古文运动的唐宋八大家。

        另一派虽然没有形成团体,没有打出明确的白话文运动的口号,但通过大量白话诗词的创作,却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他们就是唐诗宋词的一众大师级作者。

        大家中学应该都学过古文运动,唐宋时代的口语跟商周秦汉发生了一定变化,所以当时的文学界所面临两种情况。

        一:继续遵循脱胎于商周秦汉口语的文言文。

        二:干脆跳过1000年前的东西,根据咱们唐朝人现在的说话风格,订立现在的书面语。

        韩愈就是主张遵循商周秦汉文言文的代表,因此从他存留下来的众多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文风跟商周秦汉的经典《史记》《尚书》等等如出一辙,都比较晦涩比较难懂。

        但这样的风格在当时的诗词作家看来,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

        文章,你先得让人看懂才行!

        于是以唐诗宋词的崛起为标志,当时的诗词作家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唐宋汉语的口语词汇。

        当然,前提是得排除很多刻意复古的作品。

        除了这些以外,唐诗宋词在用词上确实更多是基于当时的口语,而且这些口语词直到今天还大量存在于南北汉语的方言中。

        比如在孟浩然春晓中那句着名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中表示昨天的“夜来”,直到今天还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方言中使用。

        只不过很多方言并没有形成稳定的系统,所以很多词汇只会说不会写。

        再加上唐宋以后,随着北方汉语简化趋势的一路狂飙,大量单音节词被双音节词取代。

        就比如唐宋作品中出现的“颈”变成了现在北方汉语中“脖子”。

        “行”变成了“走”。

        “食”变成了“吃”。

        “饮”变成了“喝”。

        这些变化就导致很多人都误以为这些词是书面语,但在今天的粤语、客家话等南方方言中,他们依然还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颈、食、饮、行等词。

        因为唐宋以来南方汉语发生音系简化的速度要远慢于北方汉语,所以才使得这些唐宋的口语词汇留存了下来。】

        【明朝洪武年间的一天,江浙沿海一个小渔村的几十名村民正站在村口的大柳树下,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天。

        他们此番齐聚不是他事,正是为了等待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圣旨。

        这个小渔村世代皆以捕鱼为业,几百年来相安无事,但熟料几个月前一群日本浪人装扮的小矮子横空而降,不由分说见人就砍。

        这帮人长得不高,但砍人功夫可是一流,一把倭刀使得是虎虎生风。

        一时之间,沿海闹倭寇的消息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朱元璋一听汇报当即大怒:“小小倭寇也敢来大明作乱,传咱的圣旨,给地方官和百姓们知。”

        大约到了日上三竿的时候,朱元璋的圣旨终于到了。

        由于当地的地方官们都品级太低,也没见过圣旨,所以他也是激动的手舞足蹈。

        而且为了防止朱元璋的话太过晦涩难懂,导致渔民听不懂的情况,地方官还做好了宣读完圣旨给他们翻译的准备。

        毕竟中国历代的书面语言都是脱胎于商周秦汉口语的文言文。

        而到了明朝,当时的口语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没读过书的人听不懂这玩意儿是很正常的。

        眼见圣旨,已到小渔村的村民左盼右盼,终于到了宣旨的时候,包括地方官大家都恭恭敬敬的跪了下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在场的所有人都傻了眼,尤其是地方官更是惊得目瞪口呆,陛下怎么能在圣旨里说大白话呢?

        应该写古文才对!我还等着给这帮草民翻译呢!

        不过跟当地官员的诧异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那几十名渔民欢欣鼓舞:“原来陛下也跟我们说一样的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于是这份完全口语气息的白话圣旨就这么流传了下来。

        虽然至今不能找到这份圣旨的明确出处,但是通过真实史料记载的朱元璋的众多白话圣旨,也可以佐证明太祖执政时期皇帝圣旨的白话性质。

        其实通过元明清三朝遗留下来的海量史料,也很容易就能发现这时的口语已经跟今天的北方汉语没啥差别。

        元朝末年,当时的朝鲜人为了学习汉语,特意编了一本名叫《老乞大》的汉语口语速成手册。

        这本书忠实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方汉语的原貌。

        “大哥,你从哪里来?”

        “我从高丽王京来。”

        “如今哪里去?”

        “我往北京去,”

        而在明清时期,随着市民经济的繁荣出现的大量的本小说中,《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完全是使用当时北方汉语白话来写作。

        而到了清朝,由于史料文献的丰富性,我们更可以通过当时存留下来的大量皇帝批复的奏折来感受到当时口语和书面语文言文的巨大差异。

        在雍正皇帝的奏折中高频出现:“朕知道了”、“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这种大量白到不能再白的大白话,

        同样在被很多人质疑是现代人伪造,但已经证实是明末文物的着名的扯淡碑上也能看到像“扯淡,再不来了”这种生灵灵活现的口语。】

        雍正:之前不是已经盘点过朕?

        下次请直接跳过吧,本来挺正常的文字。

        被你们解读之后,总感觉怪怪的。

        【因此到了元明清三朝,仅就北方汉语而言,它的口语形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一个明朝人而言,“之乎者也”是写作才会用到的书面语,而日常交流的口语与今天所差不大。

        自魏晋开始至明清,汉语完成了口语与书面语分离。

        文言文不仅对我们来说是晦涩难懂的古人,对明清的古人们也一样。

        虽然口语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但由于儒家“是古非今”、“言必称三代”的传统,元明清的书面语依然沿用文言文。

        好处:语法结构和词汇组成超级稳定,不会因为口语的变化而读不懂几千年前的文章。

        坏处:普通老百姓没上过学的情况下,完全听不懂。

        即便侥幸认识几个字,倒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古文,还是看不懂。

        使得知识被垄断在极少数的精英阶层。】

        评论区:

        〖明清时期可以用这句话解释:工作用申论,下班用白话。〗

        〖文言文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用的是竹简,省材料。〗

        〖我觉得古人日常都是讲白话的,之所以有文言文,是因为以前纸张难求,用竹简刻字麻烦,成本也高,所以需要缩减,文言文就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不用觉得,事实就是这样。〗

        〖但纸张发明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就纯粹是贵族、儒家、士绅、官员的私心了。〗

        〖故宫馆藏的张居正给幼年万历编写的教材,都是大白话。〗

        〖所以又是儒家背锅?〗

        〖何止是儒家,贵族阶层都一样,全世界都一个样,知识成了大白菜,还怎么当贵族?〗

        〖你是在说阿美的快乐教育?〗

        〖我倒觉得是东大。〗

        〖呵呵,多少钱一条?我也发。〗

        〖东大很好了,哪个国家义务教育的时候就教你屠龙术?〗

        〖教了吗?〗

        〖你政治课开小差了?〗

        〖高中认真学习,大学好好读,还会教你如何发动群众,如何组织群众。〗

        〖有这个?〗

        〖有啊,除非你没去。〗

        嬴政提出一个建议:“普及大白话。”

        “李斯、叔孙通,你们来办。”

        书同文、语同音的事本来很难办,但天幕出现了,恰好又人人都能听懂,能看懂。

        订立教材,发往各地,说得上一句不费吹灰之力。

        “咱觉得有道理,不愧是咱的儿子。”老朱表扬了一下朱棣。

        朱棣建议字体简化,雅言以后世口音为准,反正差别算不上太大。

        本来这是朱标的建议,但他提点弟弟,让朱棣去说。

        看着老四被夸的一脸不好意思的模样,朱标笑了。

        家和万事兴,难道孤还能怕弟弟表现的好,抢了孤的太子之位吗?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老朱审视着群臣问道:“你们意下如何?”

        大臣无一反对,全票通过。

        以往还需要人反对,送几个脑袋给老朱砍,再来几个人坚定支持,以博老朱欢心。

        但现在没必要了,天幕的出现是个意外。

        索性就遂老朱,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古往今来,世家或者说贵族士绅,对付拥有无上威望的开国皇帝的套路都没变。

        等他死!

        人总会死的,难道他还能活一百岁不成?

        真能活又能如何,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岁能不能走路还两说。

        要真活一百岁,还不退位当太上皇,那就更好了,意味着朝政全得靠大臣!

        老朱杀伐果断又如何?

        让你政令不出紫禁城,你有办法吗?

        所谓不出紫禁城,不是明指,而是说你发出去的政令总要有人去做吧?

        可手下全是我们的人,你如何和我们斗?

        中枢发出的政策一定是务虚的,这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同一个政策可能在北只是口头教育,在南就被解释为杀头之罪。

        我们也不怕老朱掀摊子,那群陪老朱起家的勋贵真就听老朱的?

        打天下的或许能吃苦,都坐天下了,你还让我吃糠咽菜,谁跟你啊?

        老朱如果想要掀起谋反大案,要诛灭某个派系,那可就太遂我们的愿了。

        你只想杀一万人,可我把事情越扯越大,牵连越来越多,杀个五万,十万。

        到最后,百姓难道会怪我们?还不是怪老朱这个皇帝!

        庚戌狗年。

        有的人暗骂先生就是另一个在世朱元璋,他们使出的手段如出一辙。

        先生对身边人说道:“他们把你比作武则天,依我看是高抬了你。”

        “武则天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会团结大多数,对付敌人也很有一套。”

        “反对派几次置她于死地,都被她巧妙化解。”

        “要我说,你连慈禧都不如,慈禧的本事大着呢。”

        我怎么会连慈禧都不如?她是卖国的!

        身边人虽不忿,却没有反驳。

        先生知她没听进去,又强调道:“慈禧到最后连军队都没有,还能把曾国藩、李鸿章玩弄于股掌之中。”

        “你打着我的招牌,都对付不了他们。”

        “我若是走了,他们是真敢拿你开刀。”

        言罢,先生也不再多言,指着天幕说道:“好好看,即便是搞怪的视频,里面也蕴藏着许多大道理嘞。”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