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遮天从始皇开始第146章 澶渊之盟

第146章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的盟约。以下是关于澶渊之盟的详细介绍:

        1. 历史背景:

        辽国方面:契丹人在唐末五代时期崛起,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国,916年始建年号,后辽太宗耶律德光于947年灭后晋后改国号为大辽。五代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将北方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这使得中原政权失去了防守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天然屏障,辽国的实力得到增强,也为其后续南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宋方面:宋朝建立后,宋太宗赵匡胤曾多次发动北伐,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但都以失败告终。此外,北宋自建立之后,地方上的叛乱此起彼伏,四川、西北等地的叛乱一直牵扯着北宋大量的精力,导致北宋无法集中军事力量应对北方的威胁。

        2. 事件过程:

        辽军南下:公元1004年,辽圣宗统和二十二年,辽国太后萧绰和皇帝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以南的十个县为名义,率领大军南下攻宋。辽军进入北宋境内,攻破宋军守备的德清军、通利军等,俘虏了宋将王先知和王继忠,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澶州夹黄河南北两岸而建,中间有浮桥连接,距东京汴梁仅有二百多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告急,朝廷一天之内收到五封文书。宋真宗急召群臣百官商议对策,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和签枢密院事陈尧叟为代表的主迁派建议真宗迁都南京或成都,宰相寇准力排众议,请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同为宰相的毕世安也支持寇准的想法。真宗最终听取了寇准的建议,亲自北上抗敌。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后,登上北城楼鼓舞士气,宋军士气大振。

        辽军主将战死与议和:辽国大将萧挞凛率游骑进攻澶州,被宋将张环以床子弩射杀,辽军士气大挫。萧太后听闻主将战死,痛苦不已,辍朝五日。辽军因为深入北宋境内,又没有攻陷澶州,担心腹背受敌,便听取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向宋真宗议和。真宗本就不想与辽国开战,知道辽使来意之后,当即派人回信,表示愿意同辽国议和。

        谈判与签约:真宗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议和,曹利用出发之前,真宗表示只要不割地,送给辽国百万钱财也可以。寇准则对曹利用说,谈判不能超过30万两白银,否则回来就砍了他。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宋辽两国约定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年幼为弟;宋辽两国以白沟河划定为界,不得在边境地区修筑城池堡垒;北宋每年向辽国输送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共计30万两,称为岁币,约定每年在雄州交付;双方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互市。

        3. 影响:

        积极方面:

        和平稳定:澶渊之盟的缔结,结束了宋辽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局势,此后两国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创造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为两国人民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繁衍生息。

        经济发展:双方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互市,不仅使两国的统治阶级有利可图,更促进了双方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北宋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大量出口到辽国,辽国的马匹、皮毛等商品也进入北宋市场,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生活。

        文化交流:和平的环境促进了宋辽之间的文化交流,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融合。北宋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传入辽国,对辽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辽国的文化也对北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辽国的服饰、音乐、舞蹈等在北宋也有一定的传播。

        消极方面:

        财政负担:北宋每年需要向辽国输送岁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军备废弛:澶渊之盟后,北宋认为北方的军事威胁暂时解除,在军事上逐渐放松了警惕,导致军备废弛,军队战斗力下降,为后来的外部危机埋下了隐患。

        外交软弱: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北宋的统治者在外交上形成了一种妥协求和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宋后来的外交政策,导致北宋在对外关系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其一生具有复杂性,既有一定的积极作为,也存在一些争议之处。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即位背景:

        宋真宗出生于乾德六年(968 年),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至道元年(995 年)被册封为太子。宋太宗驾崩后,赵恒本应顺利继位,但权宦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等人却密谋废黜他。在宰相吕端的坚定支持下,赵恒最终得以登基。

        2. 前期统治的积极举措与成就:

        开创咸平之治:宋真宗统治前期,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这一时期,北宋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经济得到了显着的发展。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加,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史称咸平之治。

        虚心纳谏:宋真宗能听取各方意见,即位后就通过御史台向转达他的意思,要京师内文武百官凡是他施政有误、看到利病、对军事有好的建议,都可以直接向皇帝递奏折。他还多次下诏征求“直言”,使得上书言事的人增多。

        谨慎用法:宋真宗厌恶严刑峻法,主张谨慎用刑。他下诏废除了断截手足、钩背烙身等刑罚,禁止使用法外刑法,也严厉批评军中对逃兵施以的烙伤手腕、敲碎筋骨等做法。同时对私铸铜钱、私造管制武器等重罪都减轻处罚。对待嫌疑犯,不允许使用酷刑、搞刑讯逼供。

        3. 澶渊之盟:

        景德元年(1004 年),契丹侵宋,辽国皇帝耶律隆绪率军二十万南下,边关告急。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迁都躲避,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军逐渐占据上风,辽军统帅萧太后多次提出议和,宋真宗最终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澶渊之盟虽然暂时避免了战争,但也被一些人视为宋朝软弱的表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后期的迷信行为与泰山封禅:

        澶渊之盟后,宋真宗自认为成就了一番伟业。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他宣称有“天书”降于皇宫,并以此为借口进行泰山封禅。他伪造了所谓的“天书”,并以此作为封禅的依据。还进行了多次祭祀活动,耗时长达十余年。他的这些迷信行为和封禅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北宋的制度性腐败问题,也使得他在民间的形象受损,失去了部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也导致了以后的皇帝再也没一个去泰山封禅了。

        总的来说,宋真宗在位期间既有对国家发展有益的举措,也有一些引发争议的行为。他的统治对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功过是非在历史上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