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中华优秀文化包括什么第3章 秦汉时期的中国音乐

第3章 秦汉时期的中国音乐

        秦汉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其音乐特点和形式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音乐特点:

        - 风格多样:秦代音乐风格庄严肃穆、悲壮豪迈,这与当时国家统一的政治格局及战争氛围相关;汉代音乐则更注重文艺性和感染力,体现出当时经济、文化繁荣的局面。例如,在祭祀等重大场合的音乐往往庄严肃穆,而在宫廷宴饮等场合的音乐则更具文艺性和欢快氛围。

        - 情感丰富:音乐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无论是对生活的感悟、对神灵的敬畏崇拜,还是军队的豪情与战斗精神等,都能通过音乐得以展现。像宗教音乐中,人们通过吟咏、祷告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战争音乐则以慷慨激昂的旋律表现军队的英勇无畏。

        - 强调节奏感和节律美:注重音乐的节奏性和韵律美,通过强烈的节奏感来表现音乐的情感和意境,这在乐器演奏中表现尤为突出,演奏者需具备高超技巧和准确节奏感。比如在鼓乐演奏中,强烈的节奏能带动听众的情绪,使其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 追求自然和谐美:追求音乐的自然性和真实性,以及和声的和谐与协调。在曲式上,注重完整性和内在逻辑性,强调起承转合和疏密有致的结构安排。例如一些民间歌谣,其旋律和节奏的发展自然流畅,给人以和谐舒适的感觉。

        - 崇尚朴素和深沉:不追求华丽装饰和复杂技巧,而是注重表达音乐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内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深沉和庄重。如古琴音乐,其质朴的音色和简约的演奏方式,却能传达出深远的情感和意境。

        - 音乐形式:

        - 器乐:

        - 种类丰富:包括弦乐(如琴、瑟)、管乐(如箫、笛)、打击乐(如鼓)等。其中,以琴、瑟为代表的弹拨乐器成为主流,音色婉转悠扬,富有诗情画意;箫、笛等吹管乐器则热情豪放,具有奔放的艺术风格。

        - 演奏形式多样:有独奏、合奏等形式。独奏能展现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者的个人技巧,如着名的琴曲《高山流水》;合奏则讲究乐器之间的配合协调,营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氛围。

        - 声乐:

        - 宫廷歌舞:主要用于宫廷宴会、祭祀等场合,曲调优美婉转,歌词典雅高贵,表现出时代的宏伟和尊贵。例如在宫廷祭祀活动中,特定的宫廷歌舞音乐配合庄重的仪式,彰显皇家威严和对神灵的敬意。

        - 民间歌谣:以生活为主题,歌词朴实真挚,曲调欢快动听,反映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世界。像各地的劳动号子,在人们劳作时传唱,既协调了劳动节奏,又表达了劳动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 吟咏:一种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歌唱方式,常用于诗词的吟唱,强调诗词的韵律和意境表达。在文人雅士的聚会中,常常会进行诗词吟咏活动,通过音乐的形式更好地展现诗词的韵味。

        - 鼓吹乐:

        - 起源与发展:秦汉时期发展充分且受欢迎,起源不详,有观点认为其前身在秦汉之前就已存在,后吸收了少数民族乐器和音乐风格,又杂合中原音乐形成。它始以外族音乐为主,进入中原后因嘹亮雄壮被用于军乐,后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不同风格的鼓吹乐。

        - 乐器与演奏形式:主要使用吹奏乐器(箫、笳、角)和打击乐器(鼓、铙、铮等),常伴有歌唱。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不同,西汉时分为鼓吹(有箫、笳,用于朝会、道路等)和横吹(有鼓、角,为马上所奏);鼓吹后来又有“黄门鼓吹”(用于宫廷官署、宴饮礼仪)和“短箫铙歌”(作为军乐)等形式。

        - 相和歌:

        - 形成与演变:最初产生于民间无伴奏歌谣,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传统发展起来,后发展出专属演唱方式和乐器。从最初的“徒歌”,到“但歌”(无弦节,有帮腔),再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用弹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一人执节歌唱),逐渐成为艺术歌曲。

        - 特点与结构:主要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相和歌进一步发展与舞蹈相结合,形成歌舞大曲(相和大曲),其主要结构因素包括艳(与歌舞形象动作有关,一般在曲前作引子)、曲(中段主体段落,可数解并置)、解(大曲中段的主体段落,用“解”的多少不一定,“解”在速度上较快,情调可能强烈、奔放、热闹,常用在歌曲末尾)、趋(结尾高潮部分)、乱(一般歌曲的结尾)等,具备了三段式歌舞曲的基本结构,为唐代大曲的先声。

        在音乐手法方面,秦汉时期的音乐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丰富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

        - 和声和韵律的处理:运用不同的和声技巧和韵律手法,如在乐曲中运用“错音”“错节”等技法,增强音乐的韵律感和表现力,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 运用模仿手法:通过模仿自然和社会现象,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思想内涵。例如在《高山流水》中,用乐器模仿流水和山风的声音,展现出山水之间的和谐景象,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

        - 运用节奏和韵律的变化:通过变换节奏和韵律,来表现音乐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比如在一些叙事性的音乐作品中,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节奏会相应地加快或减慢,韵律也会有所调整,以更好地烘托氛围和表达情感。

        以下是秦汉时期的一些着名音乐家及其作品:

        - 李延年:

        - 他是西汉时期的音乐家,擅长歌唱和作曲。其最大的贡献是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歌曲《摩柯兜勒》改编整理后,重新创作出 28 首“鼓吹新声”,如《黄鹄》《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等,这些作品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的善于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典范。

        - 他还创作了《郊祀歌》十九章,用于皇家祭祀乐舞。

        - 司马相如:汉武帝时期着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汉赋的奠基人。他谱过琴曲《凤求凰》,描写了自己与卓文君两人热烈奔放的爱情故事并流传至今。

        秦汉时期的音乐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音乐形式与体裁的丰富:

        - 鼓吹乐:秦汉时期发展充分且受欢迎的鼓吹乐,在后世不断演变和发展。它取代了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钟鼓之乐,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重要器乐表演形式。这种音乐形式的流传,为后世民间的鼓吹、吹打、锣鼓等奏乐形式奠定了基础,其使用的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以及演奏风格,对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器乐演奏的种类和风格。

        - 相和歌:相和歌从最初的民间无伴奏歌谣,发展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歌曲形式,再到与舞蹈相结合形成歌舞大曲(相和大曲),为唐代大曲的先声。相和歌的发展过程体现了音乐与诗歌、舞蹈的紧密结合,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对后世的戏曲、歌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演唱方式、伴奏乐器以及结构因素(如艳、曲、解、趋、乱等),为后世音乐创作和表演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范例。

        - 音乐机构与制度的影响:

        - 乐府:秦汉时期的乐府对后世音乐发展影响深远。乐府在汉代得到极大发展,鼎盛时期规模达一千余人,分工明确,不仅采集民间歌谣,还进行创作、演奏以及乐器制造等工作。乐府的设立和运作,为后世各朝代设立类似的音乐机构提供了借鉴。虽然汉哀帝之后乐府逐渐衰退,但封建王权建立类似机构的传统却长久存在。后世的音乐机构在职能和作用上,很多都受到秦汉乐府的影响,它们在收集、整理、传承民间音乐以及推动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乐府”一词的含义不断丰富和扩展,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涵盖了音乐机构、音乐作品等多个层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脉络。

        - 音乐风格与审美观念的塑造:

        - 情感表达的深化:秦汉时期的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无论是宫廷音乐的宏伟庄重,还是民间音乐的朴实真挚,都体现了对不同情感的抒发和展现。这种对情感表达的重视,影响了后世音乐在情感传递方面的追求,使音乐成为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艺术手段,后世的音乐作品在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更加注重通过音乐来触动人们的心灵。

        - 自然和谐之美:秦汉音乐追求自然和谐的美,强调音乐的自然性、真实性以及和声的和谐协调。这种审美观念对后世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促使音乐家们在创作中注重旋律的流畅、节奏的合理搭配以及音色的和谐统一,以营造出自然、舒适的音乐氛围,让听众能够感受到音乐中的和谐之美。例如,在古典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们常常追求旋律与和声的完美融合,以达到自然和谐的音乐效果。

        - 乐器的发展与传承:秦汉时期,乐器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如弦乐中的琴、瑟,管乐中的箫、笛,打击乐中的鼓等。这些乐器不仅在当时的音乐表演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经过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后世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们的演奏技巧和音色特点,被后世音乐家们不断继承和创新,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例如,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历经数千年的传承,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许多经典的古琴曲目和演奏流派得以流传下来。

        - 音乐理论的奠基:虽然秦汉时期的音乐理论相关记载相对较少,但从一些文献资料中仍能看出其在音乐理论方面的初步探索和发展。例如《吕氏春秋》中对音乐的一些论述,以及当时对乐器的制作和音律的研究等,都为后世音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的音乐理论家们在秦汉音乐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和完善音乐理论体系,如对音律的精确化、音乐美学的探讨等,推动了中国音乐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秦汉时期的中国音乐与其他朝代相比,有以下一些较为明显的区别:

        - 音乐机构与职能:

        - 秦汉:秦汉时期设有乐府。乐府始于秦,兴盛于汉,后止于汉哀帝。乐府有采集民间歌谣、进行创作、演奏以及乐器制造等职能。它广泛搜集民间音乐,包括华夏固有之“楚歌”“秦声”,以及北狄、西域传来的“新声”等,并对其进行加工、改编等,客观上为保存民间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李延年就曾利用乐府进行音乐创作和加工。

        - 其他朝代:不同朝代的音乐机构各有特点。如唐代有太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太乐署主要负责音乐行政管理、教育和演出活动;鼓吹署负责礼仪音乐和祭祀音乐演出;教坊是为皇帝提供娱乐性歌舞表演的内廷管理机构;梨园则是唐代宫廷最高的音乐艺术团,从事创作、演出和音乐理论研究等工作。而宋代有大晟府等,负责音乐的管理和创作等。

        - 音乐形式与风格:

        - 秦汉:

        - 鼓吹乐:是秦汉时期产生的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音乐形式。根据用乐场合不同可分为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短箫铙歌等,主要乐器有鼓、萧、笳、角等,代表作品有《紫骝马歌》。

        - 相和歌:在民间歌曲基础上经艺术加工形成,有徒歌、但歌和带有管弦乐伴奏的相和歌三种形式,演唱者持节歌唱,如刘邦的《大风歌》就是相和歌。相和歌后来发展为相和大曲。

        - 其他朝代:

        - 唐代:音乐高度繁荣,融合了西域音乐的精华,在音乐形式和风格上更加多样化。有燕乐、大曲、法曲等,如《霓裳羽衣曲》等大曲,风格华丽优美,乐器种类丰富,且音乐的节奏、旋律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发展。同时,唐代的诗歌与音乐紧密结合,许多诗歌都可以配乐演唱。

        - 宋代: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如曲子词、说唱音乐(鼓子词、诸宫调等)、戏曲音乐(宋杂剧、南戏等)得到较大发展。曲子是在民歌基础上经艺术加工而成的艺术歌曲,供填词用,演唱中有叠唱方法。说唱音乐融合了音乐、文学和表演,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戏曲音乐则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 音乐理论与记谱法:

        - 秦汉:在音乐理论方面有一定发展,如出现了京房六十律等律学理论。记谱法方面有鼓谱、声曲折等,但相对较为简单、原始。

        - 其他朝代:

        - 唐代:在音乐理论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出现了八十四调等理论。记谱法也有所发展,如减字谱用于记录琴曲,工尺谱也开始应用,这些记谱法相比秦汉时期更加完善和精细,能够更准确地记录音乐的音高、节奏等信息。

        - 宋代:陈旸的《乐书》等音乐理论着作对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在律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俗字谱、律吕字谱等记谱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 音乐与作用:

        - 秦汉: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用于宫廷的祭祀、宴享等活动,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礼仪;另一方面在民间也广泛流传,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娱乐生活的重要方式。乐府的设立使得民间音乐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发展。

        - 其他朝代:

        - 唐代:音乐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喜爱,宫廷音乐高度发达,成为国家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音乐在民间的娱乐活动中也极为常见,如各种节日庆典、社交聚会等都有音乐表演。音乐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音乐更加贴近市民生活,成为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音乐形式在城市的瓦舍、勾栏等场所广泛演出,满足了市民的娱乐需求。

        - 与外来音乐的交流融合:

        - 秦汉:秦代已经开始与西域等地区有一定的音乐交流,如《摩诃兜勒》等外来音乐的传入。到了汉代,这种交流进一步加强,西域的乐器、音乐风格等对秦汉音乐产生了一定影响,丰富了秦汉音乐的元素。

        - 其他朝代:

        - 唐代:对外来音乐的吸收和融合达到了一个高峰。由于唐代开放的政策和对外交流的频繁,大量的西域音乐、乐器以及音乐理论传入中国,如龟兹乐、西凉乐等,与中原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唐代音乐风格,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宋元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与西亚、中亚等地的音乐交流持续进行。拉弦乐器在这一时期得到迅猛发展,受到外来音乐的影响,在乐器的制作、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有所变化和创新。

        秦汉时期,中国音乐相较于世界音乐在以下一些方面展现出先进之处:

        - 丰富的音乐理论:

        -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对音乐理论有了深入探讨,如《礼记·乐记》对音乐的本质、功能、美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强调音乐与社会、政治、伦理的关系。到秦汉时期,音乐理论进一步发展,虽然相关记载相对较少,但从一些文献资料中仍能看出对乐器的制作和音律的研究等。例如出现了京房六十律等律学理论,为后世音乐理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而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音乐理论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体系化程度不如中国。

        - 独特的音乐机构:秦汉时期设有乐府。乐府广泛搜集民间音乐,包括华夏固有之“楚歌”“秦声”,以及北狄、西域传来的“新声”等,并对其进行加工、改编等,客观上为保存民间音乐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李延年就曾利用乐府进行音乐创作和加工,根据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歌曲改编整理出新的音乐作品。相比之下,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鲜有如乐府这般功能全面、对音乐发展起到如此重要推动作用的专门音乐机构。

        - 多样的音乐形式:

        - 鼓吹乐:是秦汉时期发展充分且受欢迎的音乐形式之一,它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根据用乐场合不同可分为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短箫铙歌等。其乐器组合和演奏风格独特,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种音乐形式在当时的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其他地区较少有类似的成熟音乐形式。

        - 相和歌:在民间歌曲基础上经艺术加工形成,有徒歌、但歌和带有管弦乐伴奏的相和歌三种形式,后来进一步发展为相和大曲,且具备了艳、曲、解、趋、乱等结构因素,为后世歌舞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和歌的演唱方式和发展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国音乐在声乐艺术方面的创造性和丰富性,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是较为先进的。

        - 乐器的发展与创新:秦汉时期,中国的乐器种类丰富多样,且在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上不断发展。例如,弦乐器中的琴、瑟等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其音色和表现力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吹管乐器如笛、箫等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在乐器制作方面,如琴的制作工艺,对材质的选择、构造的设计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制作出的乐器音质优美、性能稳定。而同一时期,世界其他地区的乐器发展水平在多样性和精湛程度上可能相对滞后。

        - 音乐与文学的紧密结合:秦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联系紧密,很多诗歌都可以配乐演唱,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音乐也为诗歌的表达增添了艺术感染力。例如刘邦的《大风歌》等既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可以演唱的歌曲。这种音乐与文学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特点,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具有独特性,其他地区在这一时期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程度可能没有这么紧密和深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