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重生之大宋暴君第188章 科举开考

第188章 科举开考

        随着军器监扩建结束、台湾三大基地初建完成、高丽倭国谈判彻底破裂三大事件尘埃落地,大宋的第七十届科考正式开始。

        仍然是三级考的模式:解试(州试,由各州)、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历史中广为流传的“三元及第”就是指这三场考试都是头名状元的考生。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文科状元三及第的一共十五人,宋朝就占了五人,这也从侧面说明宋朝的科举制度的成就。

        这次科考总体上袭用以往惯例,但按照赵构的意思,还是做了大幅度的调整。

        首先是考试科目,被赵构删繁就简,仅保留四科:诗赋,经义,论,策,这是自宋以来多次变革始终都被列为必考的科目,以试诗赋考查应试者的文学才情与审美能力,以试经义考查对经典义理的理解与阐释,以试论考查应试者的学识与见解,以试策考查解决时务的识见与才干。赵构觉得,这样的设置,确有其道理。

        其次是考试内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内容),这些都是国学传统典籍,是唐宋两朝沿袭下来的传统内容,文人必学的精典,赵构认为很合理,但还是坚持把基础算术加了进去。

        这年头没那么多乱七八糟、似是而非的理论、书刊啥都的,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经典学好了,能明是非、知廉耻、辨忠奸、识进退、会算账就可以了。

        再次是考试题型,以前的考试,一是填充,就是取一段文章,仅保留少部分内容,让考生把文章补齐。

        二是写小短文,通常都是各经史中记载的人物,要考生给个点评,有个一、有两百字到三、五百字即可。

        三是策论,就是议论文,要针砭时弊,自由发挥,检验考生发现问题的眼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赵构认为后世的选择题之所以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是有实际意义的,可以节省大量的书写时间,让考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做更多的题,更加全面的检验考生的能力,因此,特意要求增加一定比例的单选和多选题。

        最后是考试题量,根据礼部提供的前朝历次科举考试的汇总情况,参加科考的考生绝大部分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象后世影视剧中瞎混甚至交白卷的根本没有,大部分的考生不论成绩如何,都能做完试卷。

        这样一来,结合新的题型,这一届的考生就可以做更多的题目了,更能全面考核考生的真实水平。

        突出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重视基础,强调实用。

        按惯例,出题的官员和监考考官自从被确定下来之后,就暂时失去了人身自由,要在考试结束以后才可以解脱。

        主要还是为了防止泄露考题,至于阅卷、算分,倒是不用担心。

        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成熟、最完备、最公平的考试制度,这个评价可不是凭空得来的。

        最得力的就是一直沿用一千多年的糊名制。顾名思义,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用纸糊上,完美屏蔽掉考生信息。

        有人说:那,可以在特别的位置做上不显眼的标记啊?

        宋人的考官没那么傻,早就料到会有考生这么做了,于是,专门安排了人员对所有考生的试卷进行抄录,重新抄写一遍,考官看到的试卷,其实是专人抄录过的,并不是考生做完了上交的试卷。

        而且,历朝历代对于在科举考试中作弊的官员和考生,处理都是极为严肃的。

        作弊行为一经发现,考生便终生失去考试资格,再也别想通过正常途径当官了。

        所有涉及的官员一律下狱,流放还是杀头就看皇帝生气到什么程度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个官员有那个胆子操作这种事情。

        这一届的科举考试虽然还是礼部主要负责,但赵构成立了监察小组,自任组长,把议事小圈子的成员都纳入了监察小组。在考试期间的任何阶段,监察小组的成员都可以随时介入。

        具体成员有宗泽、陈淬、岳飞、李纲、赵鼎、秦桧、张悫、梁扬祖和汪若海。

        但梁扬祖因为要组织迁移百姓去台湾定居事宜,实在太忙,没时间,就算 了。

        汪若海作为情报头子,感觉自己参加这个监察组不大合适,便再三请辞,赵构想想觉得画风好像的确有点不大对头,只好做罢。

        赵构一直坚持重大事件要召集议事小组成员参加合议,一方面是因为宋朝本来就有反对君权的传统。

        宋人的思想其实是很奔放很自由的,早就形成一个共识:君主当垂拱而治,以执政权付宰相,以监察权付台谏。简言之,就是是反对君主专权。

        仁宗年间,大臣韩绛曾劝仁宗收揽权柄,被仁宗严辞拒绝,二百年后还因此受到文天祥的抨击。

        另一个方面,赵构是真心喜欢这种议事的氛围,俗话说:一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师。

        遇到重大问题,集思广益,一起想办法,总好过一个人瞎琢磨。

        将来,自己若是不在了,谁能保证再穿越过来一个能总览大局的皇帝?

        能把这种议事制度坚持下去,就能最大程度的减少专权带来的危害。

        科举考试,赵构虽是头一回经历,但自大宋建国以来,这已经是第七十次了,根本不用他操心。

        他只是抽空去开封府的州试现场转了转,让开封府的一众考生兴奋莫名,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心理素质差的紧张的字都写不好了,有投机取巧的各自秀,有几个犯了困的考生也立马精神抖擞了。

        赵构笑笑,心知自己再多待一会儿考生,还不定会出现什么状况,只好离去。

        出门前,他对张叔夜说道:“务必要保证好考场纪律和考生安全,这都是我大宋的财富啊,可得照顾好了!”

        张叔夜自是应允,令负责考场巡视的士兵加强服务,多注意考生的异常情况,笔墨纸砚和茶水啥的更是保障供应。

        就这,还有个考生过于紧张,没能坚持到考试结束便晕了过去,被带离了考场,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赵构亲临的影响。

        通过这次现场观摩,赵构对于此次科举考试充满了信心。

        考试开始前,他就知道了参考人数,心中便是一振。

        报名参考人数人,实际参考人数人,虽然比之历史上南宋动辄两万余人的规模要差了好多,但这两年因为连年战乱,人口数锐减,这次能有这么多人参加科考实属难得。

        这么多考生,按照赵构之前的构想,按一百取一的比例取士,能补充1000人充实到官员队伍中来,这样就基本解决了各部、各州人手紧张的问题。

        然后,不举行科考的年份,再适当公开招考专门职业和岗位的官员,就不用再愁无人可用的问题了。

        一念及此,赵构心怀大慰,高高兴兴地去了军器监。

        军器监的扩建彻底结束,今日举行竣工仪式,他肯定要去,不但自己去,还要带着媳妇一块儿去,毕竟,军器监的发展也有邢秉懿的功劳,也是她一直关注的地方。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