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很快,不经意间,已是万物复苏,草木萌芽的季节。
春闱,这个大宋学子们最为重要的考试,如期来临。说是省试,
礼部贡院,便是三日后考生们考试的地方,已经陆陆续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前来看考场。其实,绝大部分的考生在年前就已经来到京城,在这里度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以备考。
看考场这一幕和后世的高考差不多,有单独前来的,也有三五个相熟的考生一同前来的,人来人往倒是热闹的很。
“顺之兄的学问最好,此次春闱必定高中状元啊!”一个扬州口间的考生高声说道。
“哪里哪里,顺之微薄之材何能与祥元兄相比?说不得要居于祥元兄之后了。”
旁边一个眉目如剑的年轻人听了这二人之言,胸中之气颇有些不顺:“大言不惭,岂能视余人于无物哉?”
被称之为祥元兄的考生闻言,气呼呼地问道:“你是何人?我二人自说自话,与你何干?”
“我乃吉州庐陵胡铨是也。”那年轻人傲然说道:“此次春闱,志在必得。”
那个叫顺之的年轻人脾气倒是不错,见胡铨自报家门了,拱手施了一礼,笑着说道:“见过胡兄,我乃扬州人氏,姓李名易,胡兄神俊自成,气度不凡,想来此次春闱必定榜上有名。”
胡铨见李易说话间态度温和,极有分寸,也拱手还礼:“李易兄过奖,我观李易兄温良谦逊,胸襟过人,此次春闱定有上佳表现。”
年轻的读书人,就这个尿性,几句话之间,就成了知交好友一般,有说有笑地一起去看考场了。
几人身后,有个一直笑眼旁观的年轻人,颇有几分儒雅之气。
在几人一同走远时,他也跟在几人身后,心想着:“你们都厉害,一个状元,一个榜眼,我王大宝不跟你们争,探花便好。”
三日后,省试正式开考。
第一科是基础科目:诗赋,这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是手到擒来,除了少数底子确实不行的,完全不紧张,轻松应对。
唯一让考生们觉得意外的,是两题关于基础算术的题目,也不是太难,只是很意外而已。
头脑敏锐的考生已经预感到了此次省试与以往不同。
第二科是经义,主要考查考生对于精典义理的理解程度,难度比诗赋增加了许多,有很多考生出来之后脸上就没了笑容,有的甚至唉声叹气,想来是考砸了。
到了第三科,论,考查考生的学识与见解,大多数的考生拿到试卷之初都吓了一跳,艾马,这么多题!足足有好几页,比以往多了一倍还多!
但仔细一看题目,又都松了口气,还好,多出来的题基本上都是单选、多选题和判断题,州试的时候已经见过了,除了题量有些大之外,并无其它特殊的地方。
第四科,策,正经考查考生解决时务的识见与才干。题型与论是差不多的,只是最后要写两篇策论,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两个主题。一题是“论外交基本原则和策略”,一题是“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一题是“论个人品德与国之大义的关系”。
这三个题目,熟知赵构喜好的人,一看就知道出自他的授意。
官家亲自出题,而且连出三题,可真是不多见。
其实,最真正的原因是,赵构不想再搞什么殿试了,没必要让考生再耽误两个月的时间。很多家贫的考生,在京城多待两个月,是很难熬的。
他直接参与了论、策的出题,就是准备去掉殿试环节,直接取士。
闲来无事,赵构直接到了贡院,看看紧张的考试结束以后,这些批阅试卷的官员是个什么样的表现。
还没到阅卷的房间呢,就听到里面的声音略有些嘈杂。
“我认为这一篇文章写得好,论点新颖,思路清晰,言之有物,论证严密,当为策科第一。”张浚的声音一如既往的不急不徐,却态度鲜明,不容质疑。
“你觉得好,那是你的事。我倒是认为,当今时代,发展太快,局势瞬息万变,作为大宋新晋官员,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力、果断的执行力,才是我大宋最急需、最优秀的人才。我手中这份试卷,说明这个考生目光犀利,见解独到,取之为头名才是最合适的。”
秦桧的态度也很坚决,他看待问题的方式长期受赵构的影响,确实已经能让寻常官员仰望了。
张浚正待与他争论,忽然看见赵构来了,连忙把手中试卷放下,躬身行礼:“参见官家,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已经是简化了的见礼了,但实际上距赵构的要求还有那么一点差距。
秦桧才是完全贯彻赵构意图的那个人,比如现在,他只是微微一个躬身,拱手道:“臣参见官家。”
赵构笑着说道:“还在门外呢,就听到你俩争论个不休,怎么?遇到人才了?”
秦桧同样笑着回道:“可不是嘛,我和张大人各自选了一偏上等佳作,都认为当为策科头名,谁也说服不了谁,正好请官家评鉴。”
赵构正好赶上,倒也不推辞:“行,你俩忙坏了吧,先坐下歇歇,我看看这两篇文章。”
考生的试卷交上来之后是要由专人糊名的,厚厚的牛皮纸,没有人能透过牛皮纸看到考生的信息。
然后,由专门的抄录人员把试郑重新抄写一遍,才能送到阅卷的考官面前。
赵构当然也不知道这两篇文章都是何人所写。
但这两篇文章确实写得都相当有水平。
赵构看完之后,给两篇文章大致总结了一下给出评论:张浚看中的那篇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基础扎实、文采斐然。秦桧看中的文章,特征也非常明显,思路清奇、锋芒毕露。
“难怪你俩争来争去的互不相让,”赵构笑道:“这两篇文章确实极为优秀,又各有特色,的确难以取舍。”
张浚和秦桧闻言,互相看了一眼,都松了一口气。
官家的话,从侧面对二人的眼光都给予了肯定,说明对二人的工作是认可的,这就好。
但同时,二人心中仍然有些期待,期待自已看中的文章,能最后得到官家的青睐。
赵构的心里其实已经有了选择,不过是想着尽量拉平二人心中的期许,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落差,才故意先做了个铺垫。
“但,既是头名,便只能有一个,”赵构说着话,又将两份试卷拿在两只手中,分别又看了一眼,最终将张浚看中的那份试卷放下,只余秦桧看中的试卷,说道:“头名就定这一个吧。”
张浚的眼中闪过一丝失落,官家的选择,说明了一个问题,自已的眼界比秦桧还是有差距。
秦桧则刚好相反,嘴角微微翘起,却也没有太多的兴奋。官家一进来,他就已经知道结果了。
科举取士,是取大宋目前的发展最需要的人才。
张浚看中的文章,只能说明那个考生极有文采,做官肯定没问题,却绝对比不上自已看中的这个。
这次科举考试,是宋朝立国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共一千八百八十八人,很吉利的一个数字。
头名状元,是来自吉州庐陵(江西)的胡铨。
第二名榜眼,是来自扬州的李易(江苏)。
第三名探花,是来自海阳县(广东)的王大宝。
胡铨因为对外交有独到的见解,被赵构直接授予西南半岛特区首任特首(试用期一年,享五品下官员俸禄),带着一帮新科进士管理西南半岛去了。
李易则因为儒学功底扎实、深厚,被派往高丽,担任高丽特使(试用期一年,享从五品上官员俸禄),主持朝鲜半岛的汉化改造工作。
王大宝因为性格坚忍,做人低调,善于与人沟通,任台湾首任特首(试用期一年,享从五品下官员俸禄),负责台湾及周边列岛的移民管理和建设工作。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