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重生之我是刘邦大哥关于刘邦的历史事件

关于刘邦的历史事件

        ?        在中国古代开国帝王中,毛|泽|东瞩目较多、评论较多的,要数大汉王朝的缔造者汉高祖刘邦了。毛|泽|东在读《史记?高祖本纪》时,批注道:“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用了“高明”这两个字来评价刘邦,这在毛|泽|东品评历史人物时罕见的,可见他对刘邦这个“布衣皇帝”的推崇。

        据《史记》载: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底层出身、无明显的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为何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对此,刘邦当皇帝后,和群臣讨论过,自己也总结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认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而刘邦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能用人杰”。然而,后人在分析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时,也大多偏重于“能用人杰”。

        事实上,“与天下同利”绝不亚于“能用人杰”,对刘邦终成帝业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泽|东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这里,“决策对头”,其实就是“与天下同利”,因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一切决策的宗旨;而“用人得当”,是对刘邦的“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的概括。

        “决策对头”

        项羽和刘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后,地主阶级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个新的封建国家,重建封建剥削秩序;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要有这样一种权力来维持他们用流血牺牲争取到的成果,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休养生息。两大阶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现为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就是当时人心的归向,也是时代的需要。“决策对头”

        项羽和刘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后,地主阶级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个新的封建国家,重建封建剥削秩序;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要有这样一种权力来维持他们用流血牺牲争取到的成果,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休养生息。两大阶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现为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就是当时人心的归向,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反秦斗争行将结束时,刘邦已经表现出他不仅高于群雄,而且高于项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质。他的见识要此别人的远些,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自己最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最能为面临的现实社会服务。

        刘邦具备的善用人的特点,使他能对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求得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作了许多笼络人心的工作。入关以前刘邦招降了秦南阳守齮,以为殷侯。此举对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揽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降。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们看到了章邯被项羽所败,秦的大势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看到刘邦能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禄,所因而愿意拥戴刘邦。正是因为刘邦能“与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装力量的首领,感到追随刘邦有“奔头”。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起义军攻破秦都城咸阳。进入咸阳之后,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猛将樊哙的建议,把部队从咸阳撤了出来,退到离咸阳不远的灞上,并且关闭秦朝的库府,同时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还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来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级官吏一律保留原职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

        刘邦的“约法三章”,这个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两个方面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方面表示是西汉重建法律制度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这个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刘邦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史载,“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劳刘邦的军队,且“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在还定三秦后不久,把秦王朝在关中霸占的大量苑囿园池开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下,调整了关中紧张的土地关系,这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当时的军事行动。刘邦转战山东最初常常失利,“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又“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萧何之所以能够源源不绝地以关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刘邦的军事活动,是上述符合经济发展的措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还是最高统帅,他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利益得失作出的反应。刘邦能够满足身边人对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决策也能适当满足天下人的利益诉求,所以得到拥护。可见,“与天下同利”作为决策的宗旨,保证了“决策对头”,没有犯像项羽那样的重大的政治错误。当然,刘邦的“与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满足的是刘邦追随者和拥护者的利益与要求。这一点在刘邦称帝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人得当”

        西汉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兴盛的朝代。西汉帝国的创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这个“父弃兄嫌”的农村浪荡子,在秦末群雄并起、铲除暴秦、争夺国柄的斗争中,打败兵多将广、勇武过人、具有独压群雄之势的项羽,建立汉朝政权,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刘邦究竟有什么样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跃成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来,他的确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斩将攻城,可是他有一种常人所不及的本领,那就是善于用人。所以毛|泽|东认为“用人是当”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刘邦就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别是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而言,都远远不如项羽,但他极为重视人才,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陆贾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贤任能极大地弥补了刘邦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转变竞争劣势的用人实践中,刘邦突出的表现就是善御人杰,得人制胜。刘邦自己也总结说自己能战胜项羽是他善御“人杰”。按韩信的表述,是“善将将”。刘邦列举了使他获得成功的三大人杰——张良、萧何、韩信,而项羽只有一个人杰——范增。这就造成了双方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一之势。曾是项羽部下的韩信,“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后经萧何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被破例任命为三军统帅,屡建战功。萧何出身平平,“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受到刘邦的重用后却成了能臣贤相。刘邦本人无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贤臣勇将而取得成功,足见其用才有方。而项羽不但拒用韩信这样的帅才,就连他身边谋深智广、对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关键时刻范增出走,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零之势。这时,从人才学的观点来看,项羽最后惨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也就不足为奇了。

        善御人杰,这比一般意义上的善于用人又推进了一大步。项羽仁而爱人,而对范增这个智慧高出自己的人杰却容不下,所以仁而爱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难挽救他于战略失败之中;刘邦待人慢侮,“轻士善骂”,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弱点,但他善御人杰,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的弱点,并在较量中最终取胜。

        刘邦的用人特点是善御人杰,刘邦的最大历史贡献也是善御人杰,其中既包括征战时代的“三杰”,也包括他为身后举荐的“四杰”。对后者,《史记?高祖本纪》作了引人人胜的记述。吕后问即将辞世的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汉前期的历史证明,刘邦举荐的“四杰”的表现,同他预言的相似程度令人叹服。曹参、王陵、陈平的前后相继出任国相,周勃在安定刘氏政权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见。

        如果从起用“三杰”算起,到“四杰”最后一人辞世为止,刘邦识别人杰的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在这种群雄蜂起、变幻万千的时代,识别人杰能达到这种程度,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

        刘邦提拔和实用人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中,刘邦团队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底层人员,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樊哙“以屠狗为事”,可以说其从事的是一种低贱的行当,后来又跟随刘邦逃匿于芒砀山中;郦商实际上是无业游民,所以“陈胜起,商聚少年得数千人”;滕公夏侯婴“为沛厩司御”,等于是赶马车的,所以职责为“每送使客”;灌婴是“睢阳贩缯者也”,也就是贩卖各种布帛的人。根据秦朝规定,除了夏侯婴因为是在官府御马得以“试补县吏”,其余三人都属于“家贫”、“市井”的范畴,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为吏。刘邦由于自身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跟当时的社会底层人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能认同他们,加之刘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时间麾下形成百川归海的浩大阵势。刘邦还十分注意从原秦朝官吏中网罗人才。对那些过去曾为秦朝效力,现在转变立场,愿为反秦斗争和自己争夺天下服务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进自己的“人才库”,为我所用。如曹参原来是秦朝的下层官吏,后来成了刘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担任了丞相要职。再如阳武人张苍,秦朝时官至御史大夫,归汉后,刘邦封他为北平侯。张苍精通律历,刘邦命他制订国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国上计。又如叔孙通,先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为官,刘邦把他吸收进自己的队伍,命他制定朝廷礼仪,礼仪成赐金五百斤作为奖赏,并拜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刘邦还曾欲封原秦朝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二人怕汉军不服,故而不受,后拜为左右校尉。这二人在灌婴率领下,在荥阳以东大破楚军骑兵,使“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称:“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索隐》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据初步统计,明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从和未担任吏职以客相从的,约占25%;以基层吏相从的封侯者,约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旧贵族后裔和归附的将与臣,约占20%。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这些“布衣将相”,才使刘邦成就大业,开创新兴帝国。

        “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篇。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

        对于谋臣的谏言,刘邦有比较强的辨识鉴别能力。还是这个郦食其,一次刘邦与他谋划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献的计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笼络诸侯,分化项羽的势力,刘邦认为很有道理,命令抓紧刻印,立即实施。郦食其还未开始操办,适逢张良来访,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给张良讲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谁知张良听罢大惊,随后对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当时刘邦边听边吃饭,等听完,急得把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了,命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封印。

        刘邦处世为人粗蛮无羁,但对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都能入耳人脑,并在行动上积极改正,从而保证了创建帝国的宏图伟业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读《史记?高祖本纪》便可知,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后来,毛|泽|东在作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后,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并且由此得出了“老粗出人物”的论断。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也多次强调汉高祖刘邦“起微细”,还对他早年在沛县乡里颇有些无赖气的行径作了铺叙。如“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对“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等。刘邦起义之前虽然是泗水亭长,但也“常告归之田”,吕后及两个孩子也“居田中蓐。”另一方面,又“仁而爱人,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刘邦出身草莽,好吃懒做,但也胸怀大志,在咸阳服役时,看到秦始皇出行的浩大场面不禁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那颗不安分的心一览无遗。这些,大抵是刘邦出身“细微”而又有抱负高远的“老粗”本色。

        后世在对刘邦的种种恶评中,说他起事前不务正业、泼皮无赖者居多。岂不知,正是这段放浪形骸、游戏人生的经历,使他比一般人更能洞悉人性的本质;而唯有洞悉了人性,刘邦才可能在识人、用人、容人方面表现出罕见的能力和雅量。就连所谓“盗嫂昧金”的“反覆乱臣”陈平都能得到重用,最终成为一心一意帮助刘邦夺取天下、安邦定国的著名谋臣之一。

        毛|泽|东说刘邦能打败“贵族出身”的项羽,是因为他“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显然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观点相一致。

        在古代社会,出身与文化程度时常是一致的,高贵者文化高,贫贱者文化低。由此,毛|泽|东在谈到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时候,总是与他的另一个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即: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人。毛|泽|东不完全否定知识分子的作用,但对干出大事的老粗们胜过知识分子的地方,却特别的感兴趣。

        刘邦似乎并无一技专长,但他却有过人的胆魄和组织才能。《史记?高祖本纪》说到刘邦等刚起事时,老百姓杀了沛县县令,想请刘邦做县令,他说:“天下方扰,诸候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力)薄,不能完父兄子弟。”这自然是谦虚之辞。但是,“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也就是说,萧何、曹参这些当时比刘邦地位高的知识分子,看重身家性命,恐怕万一大事不成,以后要被秦朝绝种灭族,所以总是推举刘邦。这里就可看出刘邦这位老粗同一般知识分子的差别。这样,知识分子们如萧何、曹参、张良、陈平以及郦食其等,只能归附于刘邦这位老粗,为其所用。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期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战争,这使得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刘邦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刘邦和父亲刘太公在一起住,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顺,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机会。刘邦很吃惊,各类刘邦(7张)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刘邦很崇尚孝道,称帝后将父亲刘执嘉接到皇宫居住,封父亲为太上皇。太上皇在皇宫生活日久了就终日闷闷不乐,刘邦忐忑不安,私下问太上皇侍从,侍从回答说:“太上皇以前在家乡丰邑城生活时每天都和邻居亲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鸡、喝酒为乐,

        又将丰县部分亲朋邻居迁来居住。新丰城街巷布局跟家乡丰邑城一模一样,连迁来的相邻老幼和鸡犬都能认得各自的居所。第二件事是对同母异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籍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文治天下统一中国建立汉朝之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在政治上,刘邦接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刑法。刘邦攻入咸阳之时,便立即废除秦朝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封存府库,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在平定天下后,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朝法律“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这是在战国刘邦头像时期李悝所制订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基础上补充了户律(户口管理、婚姻制度和赋税征收)、兴律(主要规定征发徭役、城防守备)和厩律(主要规定牛马畜牧和驿传方面),一般所说的汉律就是指《九章律》。刘邦重用叔孙通整理朝纲,叔孙通制定了一套适合当时形势需要的政治礼仪制度,撰写了《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在经济上,刘邦废除秦朝苛法、豁免其徭役减轻人民的负担,如减轻田租,什五税一,“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凡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解放生产力,“兵皆罢归家”“以功劳行田宅”让士兵复员归家,给予他们土地及住宅,使他们从事生产劳作,迅速恢复提高国民经济。同时鼓励生育,扩大劳动力。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抑制打击唯利是图的商人及残余的奴隶主阶级。刘邦还接受娄敬的强干弱枝的建议,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口迁徙到关中定居。刘邦使百姓得以生息,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

        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刘邦建立规模宏大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刘邦采取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巨鹿之战的经验运用

        决心和勇气是力量的源泉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割据,军阀混战。

        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军将领王离率领20万大军围困在巨鹿,无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父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封项羽为上将军,率军五万以解巨鹿之困。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项羽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巨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此时,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这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战。它不仅一下击垮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争的格局,奠定了秦朝灭亡的基础;而且,此战过后,项羽被一致推举为“诸侯上将军”,一举成为反秦阵营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和领袖。

        从力量对比上来看,当时秦军20万,项羽的军队不过区区5万,秦军占有绝对优势。项羽最终打败秦军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决心和勇气,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不仅大大鼓舞了楚军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战斗力,同时也极大地威慑了秦军的斗志,使他们闻风丧胆。

        战场如此,商场以及人生发展亦是如此。作为领导者,你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激烈的竞争,要面对强敌的挑战和困难、挫折的“骚扰”,对于这些,你必须能够沉着应付并有战胜它们的决心和勇气。如果这样,你就能充分激发潜能,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并直接促发你的超常行动。

        在大海里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

        你见过没有伤痕的舰船吗?如果你见过,我敢肯定那一定是在造船厂或是舰船模型,在大海里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

        在英国著名的萨伦港国家船舶博物馆里停泊着一艘船,它是由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从拍卖市场买下并捐给国家博物馆的。这艘船有着不可思议的经历并在保费方面给劳埃德保险公司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收益。它于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13次起火,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尽管如此,它每次都能到达航程的终点,完成了它所有该完成的历史任务,而且从来不曾沉没过。

        在航海史上,这也许只是极为普通的一艘船。试想一下,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哪有不带伤的?但舰船能够因为惧怕受伤就不去大海里航行吗?作为领导者,你及你的公司不就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舶吗?在漫漫人生之旅,在公司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一旦你扬帆,你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冰山、暗礁、风暴,有时候还会失去航标的指引,前进道路上必将经历风吹雨打,也许会遍体鳞伤,但这些都不应成为你中途退出的借口。

        99次的失败方可换得一次成功

        成功只不过是在99次的失败后发生的一次偶然事件,说是偶然,其中却带有必然性。只要你不惧怕失败,勇于坚持,失败终将被你所征服。如果你惧怕失败,你就永远不会取得成功。失败就是这样,你越是惧怕它,想远离它,它就越会靠近你。联邦快递如今已是举世闻名的包裹快递服务商,可它取得现在的地位和成就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下面我就为你讲述关于它的故事,希望你能从中得到点什么。

        弗雷德。史密斯是一位从越南战场上退役的海军陆战队员,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成立一家公司提供隔夜速递服务是他大学时就存在的梦想。1971年6月28日,弗雷德。史密斯终于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在小石城正式成立了联邦快递公司,专门提供隔夜速递服务。

        公司正式成立以后,弗雷德。史密斯便积极努力地争取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合作。为了这第一个大客户,他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不知耗费了多少个通宵达旦,也不知在纽约与华盛顿之间跑了多少个来回。

        在弗雷德。史密斯看来,联邦快递公司提供的隔夜速递服务可以为对方节省大量的金钱与时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方根本没有理由拒绝这项服务,而且,甚至自己公司的名字都与联邦储备系统极为相似,因此他对拿到这个订单充满了信心。

        因此,在与联邦储备系统进行谈判的同时,弗雷德。史密斯就已经信心十足地向泛美航空公司购买了两架装有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达索尔特鹰式飞机,并将购得的客机改装成货机以适用于运送包裹。

        令弗雷德。史密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购买飞机的几周以后,他得到的却是一个犹如晴天霹雳的坏消息:联邦储备系统拒绝接受联邦快递公司的隔夜速递服务,理由是联邦储备系统下属的个别地区的银行不同意弗雷德。史密斯的建议。长期以来,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内部各地区自立山头,各有各的势力范围,用飞机连夜快递银行票据虽然可以节省时间与金钱,但同时也会断了许多人的滚滚财源,弗雷德。史密斯对这一点显然估计不足。

        用飞机为联邦储备系统快递票据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为此而特地购买的两架飞机不得不被闲置在机库里,刚刚成立的联邦快递公司和当时年仅26岁的弗雷德。史密斯第一次面临着沉重的打击。

        而且,噩运并没有就此终结。初战失利后的联邦快递公司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联邦储备系统的回绝,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弗雷德。史密斯把继承的财产用于搞联邦快递公司的冒险简直是疯了,其中包括他的朋友、竞争对手以及媒体。正像《赢得创新游戏》一书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都对弗雷德。史密密斯说,他开创隔夜快递包裹的服务简直是疯了,这种服务根本没有市场。如果这种服务真的有市场,那些大的航空公司早就这么做了。”

        面对失利和别人的评论,弗雷德。史密斯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弗雷德。史密斯显然不是那种遇到困难就轻易罢手的人,他也没有被这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所吓退。

        1973年初,弗雷德。史密斯冒着极大的风险,毅然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850万美元孤注一掷地投入联邦快递公司。同时,他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对华尔街的银行家、投资商进行游说。弗雷德。史密斯的远见卓识以及他的努力、自信、非凡的领导能力,特别是他破釜沉舟把全部家产投在联邦快递公司的勇气和冒险精神,给这些老板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快,他就筹集到了9600万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当时美国企业界有史以来单项投入资本的最高纪录。

        在获得这笔投资之后,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购买了33架达索尔特鹰式飞机。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在获得这笔投资之后,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购买了33架达索尔特鹰式飞机。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据《史记》载: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底层出身、无明显的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为何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对此,刘邦当皇帝后,和群臣讨论过,自己也总结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认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而刘邦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能用人杰”。然而,后人在分析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时,也大多偏重于“能用人杰”。

        事实上,“与天下同利”绝不亚于“能用人杰”,对刘邦终成帝业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泽|东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这里,“决策对头”,其实就是“与天下同利”,因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一切决策的宗旨;而“用人得当”,是对刘邦的“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的概括。

        “决策对头”

        项羽和刘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后,地主阶级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个新的封建国家,重建封建剥削秩序;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要有这样一种权力来维持他们用流血牺牲争取到的成果,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休养生息。两大阶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现为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就是当时人心的归向,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反秦斗争行将结束时,刘邦已经表现出他不仅高于群雄,而且高于项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质。他的见识要此别人的远些,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自己最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最能为面临的现实社会服务。

        刘邦具备的善用人的特点,使他能对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求得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作了许多笼络人心的工作。入关以前刘邦招降了秦南阳守齮,以为殷侯。此举对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揽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降。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们看到了章邯被项羽所败,秦的大势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看到刘邦能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禄,所因而愿意拥戴刘邦。正是因为刘邦能“与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装力量的首领,感到追随刘邦有“奔头”。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起义军攻破秦都城咸阳。进入咸阳之后,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猛将樊哙的建议,把部队从咸阳撤了出来,退到离咸阳不远的灞上,并且关闭秦朝的库府,同时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还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来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级官吏一律保留原职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

        刘邦的“约法三章”,这个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两个方面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方面表示是西汉重建法律制度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这个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刘邦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史载,“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劳刘邦的军队,且“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在还定三秦后不久,把秦王朝在关中霸占的大量苑囿园池开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下,调整了关中紧张的土地关系,这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当时的军事行动。刘邦转战山东最初常常失利,“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又“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萧何之所以能够源源不绝地以关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刘邦的军事活动,是上述符合经济发展的措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还是最高统帅,他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利益得失作出的反应。刘邦能够满足身边人对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决策也能适当满足天下人的利益诉求,所以得到拥护。可见,“与天下同利”作为决策的宗旨,保证了“决策对头”,没有犯像项羽那样的重大的政治错误。当然,刘邦的“与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满足的是刘邦追随者和拥护者的利益与要求。这一点在刘邦称帝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人得当”

        西汉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兴盛的朝代。西汉帝国的创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这个“父弃兄嫌”的农村浪荡子,在秦末群雄并起、铲除暴秦、争夺国柄的斗争中,打败兵多将广、勇武过人、具有独压群雄之势的项羽,建立汉朝政权,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刘邦究竟有什么样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跃成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来,他的确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斩将攻城,可是他有一种常人所不及的本领,那就是善于用人。所以毛|泽|东认为“用人是当”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刘邦就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别是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而言,都远远不如项羽,但他极为重视人才,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陆贾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贤任能极大地弥补了刘邦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转变竞争劣势的用人实践中,刘邦突出的表现就是善御人杰,得人制胜。刘邦自己也总结说自己能战胜项羽是他善御“人杰”。按韩信的表述,是“善将将”。刘邦列举了使他获得成功的三大人杰——张良、萧何、韩信,而项羽只有一个人杰——范增。这就造成了双方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一之势。曾是项羽部下的韩信,“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后经萧何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被破例任命为三军统帅,屡建战功。萧何出身平平,“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受到刘邦的重用后却成了能臣贤相。刘邦本人无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贤臣勇将而取得成功,足见其用才有方。而项羽不但拒用韩信这样的帅才,就连他身边谋深智广、对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关键时刻范增出走,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零之势。这时,从人才学的观点来看,项羽最后惨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也就不足为奇了。

        善御人杰,这比一般意义上的善于用人又推进了一大步。项羽仁而爱人,而对范增这个智慧高出自己的人杰却容不下,所以仁而爱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难挽救他于战略失败之中;刘邦待人慢侮,“轻士善骂”,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弱点,但他善御人杰,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的弱点,并在较量中最终取胜。

        刘邦的用人特点是善御人杰,刘邦的最大历史贡献也是善御人杰,其中既包括征战时代的“三杰”,也包括他为身后举荐的“四杰”。对后者,《史记?高祖本纪》作了引人人胜的记述。吕后问即将辞世的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汉前期的历史证明,刘邦举荐的“四杰”的表现,同他预言的相似程度令人叹服。曹参、王陵、陈平的前后相继出任国相,周勃在安定刘氏政权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见。

        如果从起用“三杰”算起,到“四杰”最后一人辞世为止,刘邦识别人杰的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在这种群雄蜂起、变幻万千的时代,识别人杰能达到这种程度,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

        刘邦提拔和实用人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中,刘邦团队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底层人员,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樊哙“以屠狗为事”,可以说其从事的是一种低贱的行当,后来又跟随刘邦逃匿于芒砀山中;郦商实际上是无业游民,所以“陈胜起,商聚少年得数千人”;滕公夏侯婴“为沛厩司御”,等于是赶马车的,所以职责为“每送使客”;灌婴是“睢阳贩缯者也”,也就是贩卖各种布帛的人。根据秦朝规定,除了夏侯婴因为是在官府御马得以“试补县吏”,其余三人都属于“家贫”、“市井”的范畴,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为吏。刘邦由于自身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跟当时的社会底层人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能认同他们,加之刘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时间麾下形成百川归海的浩大阵势。刘邦还十分注意从原秦朝官吏中网罗人才。对那些过去曾为秦朝效力,现在转变立场,愿为反秦斗争和自己争夺天下服务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进自己的“人才库”,为我所用。如曹参原来是秦朝的下层官吏,后来成了刘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担任了丞相要职。再如阳武人张苍,秦朝时官至御史大夫,归汉后,刘邦封他为北平侯。张苍精通律历,刘邦命他制订国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国上计。又如叔孙通,先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为官,刘邦把他吸收进自己的队伍,命他制定朝廷礼仪,礼仪成赐金五百斤作为奖赏,并拜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刘邦还曾欲封原秦朝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二人怕汉军不服,故而不受,后拜为左右校尉。这二人在灌婴率领下,在荥阳以东大破楚军骑兵,使“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称:“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索隐》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据初步统计,明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从和未担任吏职以客相从的,约占25%;以基层吏相从的封侯者,约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旧贵族后裔和归附的将与臣,约占20%。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这些“布衣将相”,才使刘邦成就大业,开创新兴帝国。

        “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篇。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

        对于谋臣的谏言,刘邦有比较强的辨识鉴别能力。还是这个郦食其,一次刘邦与他谋划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献的计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笼络诸侯,分化项羽的势力,刘邦认为很有道理,命令抓紧刻印,立即实施。郦食其还未开始操办,适逢张良来访,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给张良讲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谁知张良听罢大惊,随后对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当时刘邦边听边吃饭,等听完,急得把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了,命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封印。

        刘邦处世为人粗蛮无羁,但对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都能入耳人脑,并在行动上积极改正,从而保证了创建帝国的宏图伟业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读《史记?高祖本纪》便可知,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公司正式成立以后,弗雷德。史密斯便积极努力地争取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合作。为了这第一个大客户,他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不知耗费了多少个通宵达旦,也不知在纽约与华盛顿之间跑了多少个来回。

        在弗雷德。史密斯看来,联邦快递公司提供的隔夜速递服务可以为对方节省大量的金钱与时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方根本没有理由拒绝这项服务,而且,甚至自己公司的名字都与联邦储备系统极为相似,因此他对拿到这个订单充满了信心。

        因此,在与联邦储备系统进行谈判的同时,弗雷德。史密斯就已经信心十足地向泛美航空公司购买了两架装有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达索尔特鹰式飞机,并将购得的客机改装成货机以适用于运送包裹。

        令弗雷德。史密斯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在购买飞机的几周以后,他得到的却是一个犹如晴天霹雳的坏消息:联邦储备系统拒绝接受联邦快递公司的隔夜速递服务,理由是联邦储备系统下属的个别地区的银行不同意弗雷德。史密斯的建议。长期以来,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内部各地区自立山头,各有各的势力范围,用飞机连夜快递银行票据虽然可以节省时间与金钱,但同时也会断了许多人的滚滚财源,弗雷德。史密斯对这一点显然估计不足。

        用飞机为联邦储备系统快递票据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为此而特地购买的两架飞机不得不被闲置在机库里,刚刚成立的联邦快递公司和当时年仅26岁的弗雷德。史密斯第一次面临着沉重的打击。

        而且,噩运并没有就此终结。初战失利后的联邦快递公司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联邦储备系统的回绝,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弗雷德。史密斯把继承的财产用于搞联邦快递公司的冒险简直是疯了,其中包括他的朋友、竞争对手以及媒体。正像《赢得创新游戏》一书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都对弗雷德。史密密斯说,他开创隔夜快递包裹的服务简直是疯了,这种服务根本没有市场。如果这种服务真的有市场,那些大的航空公司早就这么做了。”

        面对失利和别人的评论,弗雷德。史密斯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弗雷德。史密斯显然不是那种遇到困难就轻易罢手的人,他也没有被这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所吓退。

        1973年初,弗雷德。史密斯冒着极大的风险,毅然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850万美元孤注一掷地投入联邦快递公司。同时,他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对华尔街的银行家、投资商进行游说。弗雷德。史密斯的远见卓识以及他的努力、自信、非凡的领导能力,特别是他破釜沉舟把全部家产投在联邦快递公司的勇气和冒险精神,给这些老板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快,他就筹集到了9600万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当时美国企业界有史以来单项投入资本的最高纪录。

        在获得这笔投资之后,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购买了33架达索尔特鹰式飞机。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在获得这笔投资之后,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购买了33架达索尔特鹰式飞机。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据《史记》载: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底层出身、无明显的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为何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对此,刘邦当皇帝后,和群臣讨论过,自己也总结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认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而刘邦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能用人杰”。然而,后人在分析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时,也大多偏重于“能用人杰”。

        事实上,“与天下同利”绝不亚于“能用人杰”,对刘邦终成帝业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泽|东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这里,“决策对头”,其实就是“与天下同利”,因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一切决策的宗旨;而“用人得当”,是对刘邦的“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的概括。

        “决策对头”

        项羽和刘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后,地主阶级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个新的封建国家,重建封建剥削秩序;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要有这样一种权力来维持他们用流血牺牲争取到的成果,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休养生息。两大阶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现为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就是当时人心的归向,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反秦斗争行将结束时,刘邦已经表现出他不仅高于群雄,而且高于项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质。他的见识要此别人的远些,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自己最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最能为面临的现实社会服务。

        刘邦具备的善用人的特点,使他能对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求得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作了许多笼络人心的工作。入关以前刘邦招降了秦南阳守齮,以为殷侯。此举对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揽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降。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们看到了章邯被项羽所败,秦的大势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看到刘邦能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禄,所因而愿意拥戴刘邦。正是因为刘邦能“与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装力量的首领,感到追随刘邦有“奔头”。而且,噩运并没有就此终结。初战失利后的联邦快递公司所面临的不仅仅是联邦储备系统的回绝,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弗雷德。史密斯把继承的财产用于搞联邦快递公司的冒险简直是疯了,其中包括他的朋友、竞争对手以及媒体。正像《赢得创新游戏》一书所描述的那样:“每个人都对弗雷德。史密密斯说,他开创隔夜快递包裹的服务简直是疯了,这种服务根本没有市场。如果这种服务真的有市场,那些大的航空公司早就这么做了。”

        面对失利和别人的评论,弗雷德。史密斯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弗雷德。史密斯显然不是那种遇到困难就轻易罢手的人,他也没有被这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所吓退。

        1973年初,弗雷德。史密斯冒着极大的风险,毅然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850万美元孤注一掷地投入联邦快递公司。同时,他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对华尔街的银行家、投资商进行游说。弗雷德。史密斯的远见卓识以及他的努力、自信、非凡的领导能力,特别是他破釜沉舟把全部家产投在联邦快递公司的勇气和冒险精神,给这些老板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很快,他就筹集到了9600万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当时美国企业界有史以来单项投入资本的最高纪录。

        在获得这笔投资之后,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购买了33架达索尔特鹰式飞机。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在获得这笔投资之后,弗雷德。史密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再次购买了33架达索尔特鹰式飞机。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据《史记》载: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底层出身、无明显的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为何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对此,刘邦当皇帝后,和群臣讨论过,自己也总结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认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而刘邦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能用人杰”。然而,后人在分析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时,也大多偏重于“能用人杰”。

        事实上,“与天下同利”绝不亚于“能用人杰”,对刘邦终成帝业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泽|东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这里,“决策对头”,其实就是“与天下同利”,因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一切决策的宗旨;而“用人得当”,是对刘邦的“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的概括。

        “决策对头”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起义军攻破秦都城咸阳。进入咸阳之后,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猛将樊哙的建议,把部队从咸阳撤了出来,退到离咸阳不远的灞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起义军攻破秦都城咸阳。进入咸阳之后,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猛将樊哙的建议,把部队从咸阳撤了出来,退到离咸阳不远的灞上,并且关闭秦朝的库府,同时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还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来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级官吏一律保留原职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

        刘邦的“约法三章”,这个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两个方面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方面表示是西汉重建法律制度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这个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刘邦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史载,“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劳刘邦的军队,且“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在还定三秦后不久,把秦王朝在关中霸占的大量苑囿园池开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下,调整了关中紧张的土地关系,这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当时的军事行动。刘邦转战山东最初常常失利,“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又“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萧何之所以能够源源不绝地以关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刘邦的军事活动,是上述符合经济发展的措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还是最高统帅,他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利益得失作出的反应。刘邦能够满足身边人对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决策也能适当满足天下人的利益诉求,所以得到拥护。可见,“与天下同利”作为决策的宗旨,保证了“决策对头”,没有犯像项羽那样的重大的政治错误。当然,刘邦的“与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满足的是刘邦追随者和拥护者的利益与要求。这一点在刘邦称帝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人得当”

        西汉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兴盛的朝代。西汉帝国的创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这个“父弃兄嫌”的农村浪荡子,在秦末群雄并起、铲除暴秦、争夺国柄的斗争中,打败兵多将广、勇武过人、具有独压群雄之势的项羽,建立汉朝政权,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刘邦究竟有什么样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跃成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来,他的确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斩将攻城,可是他有一种常人所不及的本领,那就是善于用人。所以毛|泽|东认为“用人是当”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刘邦就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别是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而言,都远远不如项羽,但他极为重视人才,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陆贾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贤任能极大地弥补了刘邦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转变竞争劣势的用人实践中,刘邦突出的表现就是善御人杰,得人制胜。刘邦自己也总结说自己能战胜项羽是他善御“人杰”。按韩信的表述,是“善将将”。刘邦列举了使他获得成功的三大人杰——张良、萧何、韩信,而项羽只有一个人杰——范增。这就造成了双方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一之势。曾是项羽部下的韩信,“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后经萧何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被破例任命为三军统帅,屡建战功。萧何出身平平,“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受到刘邦的重用后却成了能臣贤相。刘邦本人无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贤臣勇将而取得成功,足见其用才有方。而项羽不但拒用韩信这样的帅才,就连他身边谋深智广、对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关键时刻范增出走,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零之势。这时,从人才学的观点来看,项羽最后惨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也就不足为奇了。

        善御人杰,这比一般意义上的善于用人又推进了一大步。项羽仁而爱人,而对范增这个智慧高出自己的人杰却容不下,所以仁而爱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难挽救他于战略失败之中;刘邦待人慢侮,“轻士善骂”,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弱点,但他善御人杰,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的弱点,并在较量中最终取胜。

        刘邦的用人特点是善御人杰,刘邦的最大历史贡献也是善御人杰,其中既包括征战时代的“三杰”,也包括他为身后举荐的“四杰”。对后者,《史记?高祖本纪》作了引人人胜的记述。吕后问即将辞世的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汉前期的历史证明,刘邦举荐的“四杰”的表现,同他预言的相似程度令人叹服。曹参、王陵、陈平的前后相继出任国相,周勃在安定刘氏政权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见。

        如果从起用“三杰”算起,到“四杰”最后一人辞世为止,刘邦识别人杰的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在这种群雄蜂起、变幻万千的时代,识别人杰能达到这种程度,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

        刘邦提拔和实用人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中,刘邦团队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底层人员,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樊哙“以屠狗为事”,可以说其从事的是一种低贱的行当,后来又跟随刘邦逃匿于芒砀山中;郦商实际上是无业游民,所以“陈胜起,商聚少年得数千人”;滕公夏侯婴“为沛厩司御”,等于是赶马车的,所以职责为“每送使客”;灌婴是“睢阳贩缯者也”,也就是贩卖各种布帛的人。根据秦朝规定,除了夏侯婴因为是在官府御马得以“试补县吏”,其余三人都属于“家贫”、“市井”的范畴,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为吏。刘邦由于自身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跟当时的社会底层人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能认同他们,加之刘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时间麾下形成百川归海的浩大阵势。刘邦还十分注意从原秦朝官吏中网罗人才。对那些过去曾为秦朝效力,现在转变立场,愿为反秦斗争和自己争夺天下服务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进自己的“人才库”,为我所用。如曹参原来是秦朝的下层官吏,后来成了刘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担任了丞相要职。再如阳武人张苍,秦朝时官至御史大夫,归汉后,刘邦封他为北平侯。张苍精通律历,刘邦命他制订国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国上计。又如叔孙通,先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为官,刘邦把他吸收进自己的队伍,命他制定朝廷礼仪,礼仪成赐金五百斤作为奖赏,并拜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刘邦还曾欲封原秦朝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二人怕汉军不服,故而不受,后拜为左右校尉。这二人在灌婴率领下,在荥阳以东大破楚军骑兵,使“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称:“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索隐》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据初步统计,明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从和未担任吏职以客相从的,约占25%;以基层吏相从的封侯者,约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旧贵族后裔和归附的将与臣,约占20%。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这些“布衣将相”,才使刘邦成就大业,开创新兴帝国。

        “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篇。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

        对于谋臣的谏言,刘邦有比较强的辨识鉴别能力。还是这个郦食其,一次刘邦与他谋划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献的计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笼络诸侯,分化项羽的势力,刘邦认为很有道理,命令抓紧刻印,立即实施。郦食其还未开始操办,适逢张良来访,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给张良讲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谁知张良听罢大惊,随后对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当时刘邦边听边吃饭,等听完,急得把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了,命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封印。

        刘邦处世为人粗蛮无羁,但对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都能入耳人脑,并在行动上积极改正,从而保证了创建帝国的宏图伟业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读《史记?高祖本纪》便可知,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篇。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

        对于谋臣的谏言,刘邦有比较强的辨识鉴别能力。还是这个郦食其,一次刘邦与他谋划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献的计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笼络诸侯,分化项羽的势力,刘邦认为很有道理,命令抓紧刻印,立即实施。郦食其还未开始操办,适逢张良来访,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给张良讲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谁知张良听罢大惊,随后对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当时刘邦边听边吃饭,等听完,急得把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了,命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封印。

        刘邦处世为人粗蛮无羁,但对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都能入耳人脑,并在行动上积极改正,从而保证了创建帝国的宏图伟业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读《史记?高祖本纪》便可知,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对于谋臣的谏言,刘邦有比较强的辨识鉴别能力。还是这个郦食其,一次刘邦与他谋划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献的计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笼络诸侯,分化项羽的势力,刘邦认为很有道理,命令抓紧刻印,立即实施。郦食其还未开始操办,适逢张良来访,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给张良讲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谁知张良听罢大惊,随后对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当时刘邦边听边吃饭,等听完,急得把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了,命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封印。

        刘邦处世为人粗蛮无羁,但对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都能入耳人脑,并在行动上积极改正,从而保证了创建帝国的宏图伟业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读《史记?高祖本纪》便可知,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据《史记》载: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底层出身、无明显的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为何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对此,刘邦当皇帝后,和群臣讨论过,自己也总结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认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而刘邦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能用人杰”。然而,后人在分析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时,也大多偏重于“能用人杰”。

        事实上,“与天下同利”绝不亚于“能用人杰”,对刘邦终成帝业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泽|东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这里,“决策对头”,其实就是“与天下同利”,因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一切决策的宗旨;而“用人得当”,是对刘邦的“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的概括。

        “决策对头”

        项羽和刘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后,地主阶级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个新的封建国家,重建封建剥削秩序;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要有这样一种权力来维持他们用流血牺牲争取到的成果,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休养生息。两大阶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现为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就是当时人心的归向,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反秦斗争行将结束时,刘邦已经表现出他不仅高于群雄,而且高于项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质。他的见识要此别人的远些,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自己最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最能为面临的现实社会服务。

        刘邦具备的善用人的特点,使他能对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求得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作了许多笼络人心的工作。入关以前刘邦招降了秦南阳守齮,以为殷侯。此举对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揽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降。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们看到了章邯被项羽所败,秦的大势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看到刘邦能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禄,所因而愿意拥戴刘邦。正是因为刘邦能“与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装力量的首领,感到追随刘邦有“奔头”。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起义军攻破秦都城咸阳。进入咸阳之后,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猛将樊哙的建议,把部队从咸阳撤了出来,退到离咸阳不远的灞上,并且关闭秦朝的库府,同时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还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来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级官吏一律保留原职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

        刘邦的“约法三章”,这个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两个方面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方面表示是西汉重建法律制度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这个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刘邦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史载,“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劳刘邦的军队,且“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在还定三秦后不久,把秦王朝在关中霸占的大量苑囿园池开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下,调整了关中紧张的土地关系,这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当时的军事行动。刘邦转战山东最初常常失利,“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又“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萧何之所以能够源源不绝地以关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刘邦的军事活动,是上述符合经济发展的措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还是最高统帅,他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利益得失作出的反应。刘邦能够满足身边人对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决策也能适当满足天下人的利益诉求,所以得到拥护。可见,“与天下同利”作为决策的宗旨,保证了“决策对头”,没有犯像项羽那样的重大的政治错误。当然,刘邦的“与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满足的是刘邦追随者和拥护者的利益与要求。这一点在刘邦称帝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人得当”

        西汉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兴盛的朝代。西汉帝国的创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这个“父弃兄嫌”的农村浪荡子,在秦末群雄并起、铲除暴秦、争夺国柄的斗争中,打败兵多将广、勇武过人、具有独压群雄之势的项羽,建立汉朝政权,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刘邦究竟有什么样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跃成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来,他的确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斩将攻城,可是他有一种常人所不及的本领,那就是善于用人。所以毛|泽|东认为“用人是当”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刘邦就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别是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而言,都远远不如项羽,但他极为重视人才,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陆贾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贤任能极大地弥补了刘邦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转变竞争劣势的用人实践中,刘邦突出的表现就是善御人杰,得人制胜。刘邦自己也总结说自己能战胜项羽是他善御“人杰”。按韩信的表述,是“善将将”。刘邦列举了使他获得成功的三大人杰——张良、萧何、韩信,而项羽只有一个人杰——范增。这就造成了双方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一之势。曾是项羽部下的韩信,“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后经萧何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被破例任命为三军统帅,屡建战功。萧何出身平平,“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受到刘邦的重用后却成了能臣贤相。刘邦本人无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贤臣勇将而取得成功,足见其用才有方。而项羽不但拒用韩信这样的帅才,就连他身边谋深智广、对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关键时刻范增出走,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零之势。这时,从人才学的观点来看,项羽最后惨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也就不足为奇了。

        善御人杰,这比一般意义上的善于用人又推进了一大步。项羽仁而爱人,而对范增这个智慧高出自己的人杰却容不下,所以仁而爱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难挽救他于战略失败之中;刘邦待人慢侮,“轻士善骂”,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弱点,但他善御人杰,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的弱点,并在较量中最终取胜。

        刘邦的用人特点是善御人杰,刘邦的最大历史贡献也是善御人杰,其中既包括征战时代的“三杰”,也包括他为身后举荐的“四杰”。对后者,《史记?高祖本纪》作了引人人胜的记述。吕后问即将辞世的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汉前期的历史证明,刘邦举荐的“四杰”的表现,同他预言的相似程度令人叹服。曹参、王陵、陈平的前后相继出任国相,周勃在安定刘氏政权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见。

        如果从起用“三杰”算起,到“四杰”最后一人辞世为止,刘邦识别人杰的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在这种群雄蜂起、变幻万千的时代,识别人杰能达到这种程度,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

        刘邦提拔和实用人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中,刘邦团队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底层人员,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樊哙“以屠狗为事”,可以说其从事的是一种低贱的行当,后来又跟随刘邦逃匿于芒砀山中;郦商实际上是无业游民,所以“陈胜起,商聚少年得数千人”;滕公夏侯婴“为沛厩司御”,等于是赶马车的,所以职责为“每送使客”;灌婴是“睢阳贩缯者也”,也就是贩卖各种布帛的人。根据秦朝规定,除了夏侯婴因为是在官府御马得以“试补县吏”,其余三人都属于“家贫”、“市井”的范畴,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为吏。刘邦由于自身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跟当时的社会底层人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能认同他们,加之刘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时间麾下形成百川归海的浩大阵势。刘邦还十分注意从原秦朝官吏中网罗人才。对那些过去曾为秦朝效力,现在转变立场,愿为反秦斗争和自己争夺天下服务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进自己的“人才库”,为我所用。如曹参原来是秦朝的下层官吏,后来成了刘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担任了丞相要职。再如阳武人张苍,秦朝时官至御史大夫,归汉后,刘邦封他为北平侯。张苍精通律历,刘邦命他制订国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国上计。又如叔孙通,先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为官,刘邦把他吸收进自己的队伍,命他制定朝廷礼仪,礼仪成赐金五百斤作为奖赏,并拜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刘邦还曾欲封原秦朝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二人怕汉军不服,故而不受,后拜为左右校尉。这二人在灌婴率领下,在荥阳以东大破楚军骑兵,使“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称:“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索隐》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据初步统计,明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从和未担任吏职以客相从的,约占25%;以基层吏相从的封侯者,约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旧贵族后裔和归附的将与臣,约占20%。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这些“布衣将相”,才使刘邦成就大业,开创新兴帝国。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一切准备就绪后,联邦快递公司于1973年4月正式开始对外大规模营业。

        然而,命运多舛,联邦快递公司的经营并没有因此而变得顺风顺水。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据《史记》载: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底层出身、无明显的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为何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对此,刘邦当皇帝后,和群臣讨论过,自己也总结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认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而刘邦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能用人杰”。然而,后人在分析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时,也大多偏重于“能用人杰”。

        事实上,“与天下同利”绝不亚于“能用人杰”,对刘邦终成帝业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泽|东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这里,“决策对头”,其实就是“与天下同利”,因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一切决策的宗旨;而“用人得当”,是对刘邦的“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的概括。

        “决策对头”

        项羽和刘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后,地主阶级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个新的封建国家,重建封建剥削秩序;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要有这样一种权力来维持他们用流血牺牲争取到的成果,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休养生息。两大阶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现为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就是当时人心的归向,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反秦斗争行将结束时,刘邦已经表现出他不仅高于群雄,而且高于项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质。他的见识要此别人的远些,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自己最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最能为面临的现实社会服务。

        刘邦具备的善用人的特点,使他能对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求得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作了许多笼络人心的工作。入关以前刘邦招降了秦南阳守齮,以为殷侯。此举对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揽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降。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们看到了章邯被项羽所败,秦的大势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看到刘邦能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禄,所因而愿意拥戴刘邦。正是因为刘邦能“与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装力量的首领,感到追随刘邦有“奔头”。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起义军攻破秦都城咸阳。进入咸阳之后,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猛将樊哙的建议,把部队从咸阳撤了出来,退到离咸阳不远的灞上,并且关闭秦朝的库府,同时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还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来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级官吏一律保留原职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

        刘邦的“约法三章”,这个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两个方面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方面表示是西汉重建法律制度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这个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刘邦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史载,“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劳刘邦的军队,且“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在还定三秦后不久,把秦王朝在关中霸占的大量苑囿园池开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下,调整了关中紧张的土地关系,这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当时的军事行动。刘邦转战山东最初常常失利,“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又“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萧何之所以能够源源不绝地以关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刘邦的军事活动,是上述符合经济发展的措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还是最高统帅,他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利益得失作出的反应。刘邦能够满足身边人对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决策也能适当满足天下人的利益诉求,所以得到拥护。可见,“与天下同利”作为决策的宗旨,保证了“决策对头”,没有犯像项羽那样的重大的政治错误。当然,刘邦的“与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满足的是刘邦追随者和拥护者的利益与要求。这一点在刘邦称帝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人得当”

        西汉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兴盛的朝代。西汉帝国的创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这个“父弃兄嫌”的农村浪荡子,在秦末群雄并起、铲除暴秦、争夺国柄的斗争中,打败兵多将广、勇武过人、具有独压群雄之势的项羽,建立汉朝政权,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刘邦究竟有什么样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跃成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来,他的确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斩将攻城,可是他有一种常人所不及的本领,那就是善于用人。所以毛|泽|东认为“用人是当”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刘邦就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别是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而言,都远远不如项羽,但他极为重视人才,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陆贾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贤任能极大地弥补了刘邦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转变竞争劣势的用人实践中,刘邦突出的表现就是善御人杰,得人制胜。刘邦自己也总结说自己能战胜项羽是他善御“人杰”。按韩信的表述,是“善将将”。刘邦列举了使他获得成功的三大人杰——张良、萧何、韩信,而项羽只有一个人杰——范增。这就造成了双方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一之势。曾是项羽部下的韩信,“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后经萧何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被破例任命为三军统帅,屡建战功。萧何出身平平,“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受到刘邦的重用后却成了能臣贤相。刘邦本人无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贤臣勇将而取得成功,足见其用才有方。而项羽不但拒用韩信这样的帅才,就连他身边谋深智广、对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关键时刻范增出走,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零之势。这时,从人才学的观点来看,项羽最后惨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也就不足为奇了。

        善御人杰,这比一般意义上的善于用人又推进了一大步。项羽仁而爱人,而对范增这个智慧高出自己的人杰却容不下,所以仁而爱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难挽救他于战略失败之中;刘邦待人慢侮,“轻士善骂”,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弱点,但他善御人杰,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的弱点,并在较量中最终取胜。

        刘邦的用人特点是善御人杰,刘邦的最大历史贡献也是善御人杰,其中既包括征战时代的“三杰”,也包括他为身后举荐的“四杰”。对后者,《史记?高祖本纪》作了引人人胜的记述。吕后问即将辞世的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汉前期的历史证明,刘邦举荐的“四杰”的表现,同他预言的相似程度令人叹服。曹参、王陵、陈平的前后相继出任国相,周勃在安定刘氏政权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见。

        如果从起用“三杰”算起,到“四杰”最后一人辞世为止,刘邦识别人杰的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在这种群雄蜂起、变幻万千的时代,识别人杰能达到这种程度,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

        刘邦提拔和实用人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中,刘邦团队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底层人员,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樊哙“以屠狗为事”,可以说其从事的是一种低贱的行当,后来又跟随刘邦逃匿于芒砀山中;郦商实际上是无业游民,所以“陈胜起,商聚少年得数千人”;滕公夏侯婴“为沛厩司御”,等于是赶马车的,所以职责为“每送使客”;灌婴是“睢阳贩缯者也”,也就是贩卖各种布帛的人。根据秦朝规定,除了夏侯婴因为是在官府御马得以“试补县吏”,其余三人都属于“家贫”、“市井”的范畴,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为吏。刘邦由于自身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跟当时的社会底层人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能认同他们,加之刘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时间麾下形成百川归海的浩大阵势。刘邦还十分注意从原秦朝官吏中网罗人才。对那些过去曾为秦朝效力,现在转变立场,愿为反秦斗争和自己争夺天下服务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进自己的“人才库”,为我所用。如曹参原来是秦朝的下层官吏,后来成了刘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担任了丞相要职。再如阳武人张苍,秦朝时官至御史大夫,归汉后,刘邦封他为北平侯。张苍精通律历,刘邦命他制订国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国上计。又如叔孙通,先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为官,刘邦把他吸收进自己的队伍,命他制定朝廷礼仪,礼仪成赐金五百斤作为奖赏,并拜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刘邦还曾欲封原秦朝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二人怕汉军不服,故而不受,后拜为左右校尉。这二人在灌婴率领下,在荥阳以东大破楚军骑兵,使“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称:“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索隐》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据初步统计,明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从和未担任吏职以客相从的,约占25%;以基层吏相从的封侯者,约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旧贵族后裔和归附的将与臣,约占20%。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这些“布衣将相”,才使刘邦成就大业,开创新兴帝国。

        “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篇。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

        对于谋臣的谏言,刘邦有比较强的辨识鉴别能力。还是这个郦食其,一次刘邦与他谋划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献的计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笼络诸侯,分化项羽的势力,刘邦认为很有道理,命令抓紧刻印,立即实施。郦食其还未开始操办,适逢张良来访,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给张良讲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谁知张良听罢大惊,随后对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当时刘邦边听边吃饭,等听完,急得把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了,命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封印。

        刘邦处世为人粗蛮无羁,但对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都能入耳人脑,并在行动上积极改正,从而保证了创建帝国的宏图伟业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读《史记?高祖本纪》便可知,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对于谋臣的谏言,刘邦有比较强的辨识鉴别能力。还是这个郦食其,一次刘邦与他谋划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献的计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笼络诸侯,分化项羽的势力,刘邦认为很有道理,命令抓紧刻印,立即实施。郦食其还未开始操办,适逢张良来访,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给张良讲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谁知张良听罢大惊,随后对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当时刘邦边听边吃饭,等听完,急得把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了,命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封印。

        刘邦处世为人粗蛮无羁,但对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都能入耳人脑,并在行动上积极改正,从而保证了创建帝国的宏图伟业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读《史记?高祖本纪》便可知,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篇。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

        对于谋臣的谏言,刘邦有比较强的辨识鉴别能力。还是这个郦食其,一次刘邦与他谋划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献的计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笼络诸侯,分化项羽的势力,刘邦认为很有道理,命令抓紧刻印,立即实施。郦食其还未开始操办,适逢张良来访,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给张良讲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谁知张良听罢大惊,随后对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当时刘邦边听边吃饭,等听完,急得把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了,命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封印。

        刘邦处世为人粗蛮无羁,但对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都能入耳人脑,并在行动上积极改正,从而保证了创建帝国的宏图伟业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读《史记?高祖本纪》便可知,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对于谋臣的谏言,刘邦有比较强的辨识鉴别能力。还是这个郦食其,一次刘邦与他谋划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献的计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笼络诸侯,分化项羽的势力,刘邦认为很有道理,命令抓紧刻印,立即实施。郦食其还未开始操办,适逢张良来访,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给张良讲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谁知张良听罢大惊,随后对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当时刘邦边听边吃饭,等听完,急得把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了,命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封印。

        刘邦处世为人粗蛮无羁,但对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都能入耳人脑,并在行动上积极改正,从而保证了创建帝国的宏图伟业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读《史记?高祖本纪》便可知,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联邦快递刚开始的时候向25个城市提供服务,但令人失望的是,第一天夜里运送的包裹只有186件。在开始营业的26个月里,联邦快递亏损达2930万美元,债务更是高达4900万美元,随时都有可能破产。而且,公司的早期投资者也失去了信心,打起了退堂鼓,不肯继续投资。这是联邦快递公司最为艰难的时期,弗雷德。史密斯曾这样回忆那段时光:“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那一年我所经历的事情,那一年给我的痛苦是如此之深,我所承受的压力是如此之大,所发生的事情是如此之多,所进行的旅行是如此忙碌,与投资银行家、通用动力公司以及孟菲斯的上百位不同人物的会晤是如此频繁,同时我还得努力管理一家公司。”

        据《史记》载: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底层出身、无明显的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为何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对此,刘邦当皇帝后,和群臣讨论过,自己也总结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认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而刘邦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能用人杰”。然而,后人在分析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时,也大多偏重于“能用人杰”。

        事实上,“与天下同利”绝不亚于“能用人杰”,对刘邦终成帝业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泽|东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这里,“决策对头”,其实就是“与天下同利”,因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一切决策的宗旨;而“用人得当”,是对刘邦的“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的概括。

        “决策对头”

        项羽和刘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后,地主阶级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个新的封建国家,重建封建剥削秩序;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要有这样一种权力来维持他们用流血牺牲争取到的成果,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休养生息。两大阶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现为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就是当时人心的归向,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反秦斗争行将结束时,刘邦已经表现出他不仅高于群雄,而且高于项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质。他的见识要此别人的远些,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自己最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最能为面临的现实社会服务。

        刘邦具备的善用人的特点,使他能对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求得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作了许多笼络人心的工作。入关以前刘邦招降了秦南阳守齮,以为殷侯。此举对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揽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降。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们看到了章邯被项羽所败,秦的大势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看到刘邦能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禄,所因而愿意拥戴刘邦。正是因为刘邦能“与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装力量的首领,感到追随刘邦有“奔头”。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起义军攻破秦都城咸阳。进入咸阳之后,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猛将樊哙的建议,把部队从咸阳撤了出来,退到离咸阳不远的灞上,并且关闭秦朝的库府,同时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还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来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级官吏一律保留原职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

        刘邦的“约法三章”,这个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两个方面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方面表示是西汉重建法律制度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这个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刘邦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史载,“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劳刘邦的军队,且“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在还定三秦后不久,把秦王朝在关中霸占的大量苑囿园池开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下,调整了关中紧张的土地关系,这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当时的军事行动。刘邦转战山东最初常常失利,“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又“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萧何之所以能够源源不绝地以关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刘邦的军事活动,是上述符合经济发展的措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还是最高统帅,他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利益得失作出的反应。刘邦能够满足身边人对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决策也能适当满足天下人的利益诉求,所以得到拥护。可见,“与天下同利”作为决策的宗旨,保证了“决策对头”,没有犯像项羽那样的重大的政治错误。当然,刘邦的“与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满足的是刘邦追随者和拥护者的利益与要求。这一点在刘邦称帝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人得当”

        西汉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兴盛的朝代。西汉帝国的创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这个“父弃兄嫌”的农村浪荡子,在秦末群雄并起、铲除暴秦、争夺国柄的斗争中,打败兵多将广、勇武过人、具有独压群雄之势的项羽,建立汉朝政权,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刘邦究竟有什么样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跃成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来,他的确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斩将攻城,可是他有一种常人所不及的本领,那就是善于用人。所以毛|泽|东认为“用人是当”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据《史记》载:项羽与刘邦均为秦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义军将领。项羽率军亡秦,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随即二人为争夺皇位而逐鹿中原,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战争的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

        底层出身、无明显的一技之长、且有些流氓习性的刘邦,为何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呢?对此,刘邦当皇帝后,和群臣讨论过,自己也总结过。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五月,一日,刘邦置酒洛阳南宫,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笑道:“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高起和王陵认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而刘邦认为,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能用人杰”。然而,后人在分析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原因时,也大多偏重于“能用人杰”。

        事实上,“与天下同利”绝不亚于“能用人杰”,对刘邦终成帝业而言,二者同等重要。毛|泽|东在谈到刘邦的成功原因时,就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这里,“决策对头”,其实就是“与天下同利”,因为“与天下同利”是刘邦一切决策的宗旨;而“用人得当”,是对刘邦的“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的概括。

        “决策对头”

        项羽和刘邦等群雄推翻暴秦以后,地主阶级的迫切要求是重建一个新的封建国家,重建封建剥削秩序;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是要有这样一种权力来维持他们用流血牺牲争取到的成果,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休养生息。两大阶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要求,共同表现为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就是当时人心的归向,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反秦斗争行将结束时,刘邦已经表现出他不仅高于群雄,而且高于项羽的不平凡的政治家的素质。他的见识要此别人的远些,他所具备的特点,使他自己最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最能为面临的现实社会服务。

        刘邦具备的善用人的特点,使他能对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求得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作了许多笼络人心的工作。入关以前刘邦招降了秦南阳守齮,以为殷侯。此举对秦的地方官吏起到收揽人心的作用,苑以西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降。这些人的投降,一方面是他们看到了章邯被项羽所败,秦的大势巳去,只能如此;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看到刘邦能保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禄,所因而愿意拥戴刘邦。正是因为刘邦能“与天下同利”,使各大小武装力量的首领,感到追随刘邦有“奔头”。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起义军攻破秦都城咸阳。进入咸阳之后,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猛将樊哙的建议,把部队从咸阳撤了出来,退到离咸阳不远的灞上,并且关闭秦朝的库府,同时宣布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还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原来秦朝政府任命的各级官吏一律保留原职位不动,继续维持社会的秩序。

        刘邦的“约法三章”,这个政策是非常高明的,有两个方面重要的政治意义,一方面表示是西汉重建法律制度的开始是保护地主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因此受到了地主阶级的强烈拥护;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因此,这个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刘邦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史载,“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用以慰劳刘邦的军队,且“惟恐沛公不为秦王”。利益的重要性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高祖二年(前205),刘邦在还定三秦后不久,把秦王朝在关中霸占的大量苑囿园池开放,“皆令人得田之”。因此,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下,调整了关中紧张的土地关系,这既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利于当时的军事行动。刘邦转战山东最初常常失利,“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又“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萧何之所以能够源源不绝地以关中的人力物力支持刘邦的军事活动,是上述符合经济发展的措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还是最高统帅,他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利益得失作出的反应。刘邦能够满足身边人对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决策也能适当满足天下人的利益诉求,所以得到拥护。可见,“与天下同利”作为决策的宗旨,保证了“决策对头”,没有犯像项羽那样的重大的政治错误。当然,刘邦的“与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满足的是刘邦追随者和拥护者的利益与要求。这一点在刘邦称帝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人得当”

        西汉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兴盛的朝代。西汉帝国的创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这个“父弃兄嫌”的农村浪荡子,在秦末群雄并起、铲除暴秦、争夺国柄的斗争中,打败兵多将广、勇武过人、具有独压群雄之势的项羽,建立汉朝政权,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刘邦究竟有什么样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跃成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来,他的确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斩将攻城,可是他有一种常人所不及的本领,那就是善于用人。所以毛|泽|东认为“用人是当”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