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追光者百科第105章 皇位更迭:从元武宗到元英宗

第105章 皇位更迭:从元武宗到元英宗

        元武宗海山,27 岁登基,在位仅四年。这四年间,他设立尚书省以图改革,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元朝的诸多问题。海山性格豪爽,为巩固皇位大量赏赐功臣亲贵,致使财政吃紧。1311 年,海山病逝,传位于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他在位 9 年。其重要举措之一便是恢复了科举制度。

        元朝建立后,科举曾一度被中断。元仁宗深知科举对于选拔人才、稳定统治的重要性,在大臣李孟的建议和推动下,于 1313 年下诏恢复科举。大致举行了 3 次科举考试。

        李孟(1255 年-1321 年),潞州上党人(今山西省长治市),年少时聪慧过人,七岁就能写文章,博闻强记,擅长谈论古今治乱之道。曾随父徙居汉中,后入川学习儒学,精通经史,还曾开馆讲学。

        李孟经人推荐进宫,担任大太子海山和二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的老师,主要授以两位太子孔孟之道。

        大德三年(1299 年),二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和其母亲被贬,李孟忠勤相随,为其讲授治理天下之法和做人的道理。大德十一年(1307 年),成宗驾崩,安西王阿难答企图夺取帝位,李孟认为此举有违祖宗礼法,力主二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回京掌控局面。

        最终,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在李孟的影响下,联合右丞相哈喇哈孙,先发制人,控制宫廷,成功阻止了安西王的谋位。

        在大太子海山未回前,由二太子监国,李孟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待朝中大事处理妥善后,他力辞官职。

        至大三年(1310 年),李孟被召回朝,武宗特授他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集贤殿大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职。

        元武宗驾崩后,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即仁宗。仁宗拜李孟为中书平章政事,进阶光禄大夫,推恩三世。李孟感激仁宗的知遇之恩,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节制物资奖赏,慎重名爵颁赐,稽查高官的铺张浪费,裁减宫廷无事可干的官员。

        贵族近臣虽有不满,但都佩服他的公正无私。李孟当政数月,政绩颇丰,然而他自觉才德不足,多次请求辞职让贤。仁宗不答应,并表示自己在位一天,便要李孟在中书省相伴一天,从此不许他再提辞职之事,还加封他为秦国公,亲自为其授印章,又命人绘制他的像,亲笔题写“秋谷”二字,加盖玉玺赐给李孟。

        李孟向仁宗进言,指出元朝若要长治久安,必须重视儒家文化,恢复科举,以吸纳天下贤才。且通过科举,能够缓和民族矛盾,使汉族知识分子有机会为国家做出贡献,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于皇庆二年(1313 年)十一月下诏恢复科举。

        此次科举的恢复,对元代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为朝廷选拔了一批有学识、充实了官僚队伍,文化教育的发展,间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使得儒家思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促进了各民族融合,丰富了元代的文化内涵。

        在元朝,人被分为四等,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为第二等,汉人为第三等,南人为第四等。

        延佑二年(1315 年)春,元朝举行首次科举考试,李孟任廷试监试官。当时的科举考试,针对不同等级的考生有不同的安排。

        蒙古、色目人考两场,第一场考儒家经典中的经义,要求用《朱氏章句集注》进行阐释,义理精明、文辞典雅者通过;第二场考时务策,要求就当时的政治事务发表见解,字数在五百字以上。

        汉人、南人考三场,第一场考儒家经典的经义及阐述,同样依据《朱氏章句集注》,但需要考生以自己的理解进行阐述,字数在三百字以上,同时还需各治一经;

        第二场考试要求考生进行古代官方应用文体的写作,比如“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诰”是帝王对臣子的命令,“章”是臣子向皇帝呈递的奏疏,“表”是臣下向皇帝陈情的文书,还有“古赋”这种韵文文体;

        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相关的策论,要求从经史时务中出题,考生直述观点,字数在一千字以上。

        此次科举,汉人、南人列为一榜,按名次授予不同品级官职;蒙古、色目人通过两场考试即可赐进士及第。此次科举共录取了约一百人。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曾对约 50 对旧律进行了全面审查,其中 30 部做出了重大修订。

        一年内,他亲自监督处理了超过 1000 件积压的重大案件,使得冤假错案的平反率提高了 30%。

        还增设了专门的法律监督机构,每年至少进行 4 次全国性的执法检查,查处了 200 余名违法违纪的司法官员。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法律方面的努力,也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提供了保障。而在这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文化环境中,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涌现出苏天爵、袁桷等杰出文人。

        苏天爵,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皆有深入研究。

        早年,苏天爵在地方任职,积累了丰富的理政经验,深知民间疾苦。他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和朝廷信任。

        苏天爵在元朝官至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等职。因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元仁宗时期,朝廷委以他编纂《元朝名臣事略》的重任。

        为完成这部着作,苏天爵广泛搜集资料。他查阅大量官方文献、私人笔记以及民间传说,走访众多名臣的后人及相关人士。经过数年辛勤努力,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细致筛选、整理和考证,《元朝名臣事略》最终问世。

        这部书收录了元朝初期四十多位名臣的事迹。记述木华黎时,详细描述他跟随成吉思汗征战四方,智勇双全,多次以少胜多,为蒙古帝国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且对待部下宽厚仁爱,深受将士拥戴。

        写耶律楚材时,着重展现他力主推行汉法,提倡以儒治国,建议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元朝文化和教育事业奠定基础,同时积极推动经济改革,制定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苏天爵还着有历史学着作《资治文稿》。在这部作品中,他通过对历史事件深入分析,总结出许多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以独到见解和敏锐洞察力,对各朝代政治得失进行评判,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有益借鉴。

        袁桷,庆元路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出身书香门第的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精通经史,擅长诗词歌赋,文风典雅,意境深远。

        袁桷得到朝廷赏识,被任命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等职。

        在史学方面,袁桷参与多部史书编纂和修订工作,注重史料收集和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真相,主张以客观、公正态度书写历史,不偏不倚评价人物和事件。

        袁桷的史学着作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研究元朝科举制度时,他详细梳理其发展脉络和特点。

        袁桷与虞集关系紧密,虞集乃元代着名文学家,着有《道园学古录》等作品,其诗文典雅清丽。袁桷与虞集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上相互启发,共同推动了元代文学的发展。

        袁桷还与杨载往来频繁,杨载以雄浑刚健的诗风着称,着有《杨仲弘诗集》。他们相互借鉴彼此的诗歌风格,使各自的创作更具特色和深度。

        此外,袁桷与范梈也常有交流。范梈的诗作意境清幽,着有《范德机诗集》。

        元仁宗尽管挑战重重,文化领域仍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些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和切磋,不仅促进了个人文学造诣的提升,更为元代文化的繁荣与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仁宗于 1320 年正月去世,享年 35 岁,皇位传给了 17 岁的儿子硕德八剌。儿子在位3年,享年20岁。

        尽管短短的三年,但是他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情,他大量起用汉族官僚和士人。推行“津助赋役法”,减轻百姓负担。

        在此之前,百姓赋税负担沉重,约占家庭年收入的五成以上,劳役也极为频繁。该政策实施后,赋税降低约两成,劳役安合理,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稳定。

        元英宗编纂法典《大元通制》。这部法典相较以往的法律典籍更加系统全面,涵盖了刑事、民事、行政等多个方面,明确了各类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规范了土地、财产等民事纠纷的处理方式,确立了行政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清除太后集团势力。据相关记载,在此次整顿中,查处贪污腐败官员达数百人,其中包括省部级高官数人,革职查办的中低级官员更是众多。诸如尚书、巡抚等皆因贪污被严惩,权臣铁木迭儿贪污受贿、专权跋扈,利用职权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占土地。

        元英宗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下令将其罢官免职,并没收全部财产。其党羽也进行清查和惩处,许多与其勾结的官员被革职查办,有的甚至被处以极刑。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