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4 仅,29 岁的铁穆耳,忽必烈之孙。在母亲阔阔真与大臣伯颜等人的力挺下,登上了皇位,成为了元朝的第二位皇帝——元成宗。
铁穆耳大体遵循忽必烈遗制,善于守成,被称为“守成之君”。他施行轻徭薄赋政策,停止大兴土木,限制诸王势力,重修律令,任用汉臣并推广儒学,缓和外交关系,与安南、缅甸、日本等国交好,还平定了西北叛乱,使得海都、笃娃等西北诸王归附,确立了元朝宗主国地位,元朝社会出现清平的局面。
他毫无节制地对贵族宗戚大加赏赐,导致国库空虚。同时,他起用、提拔大量官员,使得政府机构臃肿。
新帝即位,铁穆耳深知国家长期的征战已让百姓疲惫不堪,经济凋敝。于是,他毅然决定停止对外战争。这一决策并非易事,朝堂上争议纷纷。然而,铁穆耳力排众议。
公元 1296 年,元成宗铁穆耳下达了一道震撼朝野的诏令,果断召回在边疆征战的大军。据《元史·兵志》记载:“成宗九年,帝悯边军久戍劳苦,诏五万余众解甲归乡。”
这些常年在边疆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他们曾在荒漠中抵御外敌的侵袭,在寒风中坚守阵地,经历了无数次生死搏杀。当召回的诏令传来,他们的眼中饱含着激动的泪花。
刘猛接到诏令的那一刻,跪在地上,亲吻着脚下的土地:“终于能回家了,终于能见到妻儿老小了。”他想起了出征时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如今不知是否已经长大成人。
孙毅年轻士兵,兴奋地对同伴说:“我们可以回去耕种自家的田地,过上安稳日子了。”
在漫长的归途中,他们虽然疲惫不堪,但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憧憬和期待。每经过一个村庄,百姓们都夹道欢送,为他们送上祝福和食物。
士兵们踏入故乡的土地,看到熟悉的山川河流,闻到熟悉的泥土气息,纷纷跪地痛哭,感谢皇帝的仁慈,让他们得以重归家园。
在铁穆耳身边,有众多名臣为他的决策出谋划策。董文用、哈剌哈孙等皆是其中的代表。董文用深知百姓之苦,极力劝说铁穆耳休养生息,发展农业。铁穆耳采纳了他的建议,大力推行屯田政策。
仅在 1298 年至 1299 仅这两年间,新开垦的农田就多达数千顷,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他还下令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让百姓得以喘息。
铁穆耳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公元 1300 年,他查处了一批贪污数额巨大的官员,其中包括行省长官帖木儿不花,其贪污银两达十万余两。此事一出,朝野震惊,官员们人人自危,政风为之一新。
铁穆耳还重用了大臣哈剌哈孙,此人刚正不阿,协助铁穆耳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朝廷的行政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
同时,铁穆耳重视人才选拔,广纳贤才。他不拘一格,提拔了许多出身贫寒但有真才实学之人。有一位名叫张翰的书生,因一篇治国良策被铁穆耳赏识,直接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铁穆耳开启了“文治”时代。他大力支持儒家学说,修建学府,鼓励学子读书进取。各地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学子们埋头苦读,期望能为国家效力。
元成宗铁穆耳即位之初,西北诸王海都、笃哇等势力便蠢蠢欲动,早在忽必烈在位时期,海都就已心怀异志。至铁穆耳登基时,其麾下已拥兵数万。
公元 1298 年,海都率五万大军东侵。元军将领朵儿朵哈率两万部队迎战,却在战斗中失利。铁穆耳对此高度重视,当即增派三万精锐奔赴前线,加强防御,成功抵御了海都的此次进攻。
公元 1301 年,海都再次挑起大规模战事,此次他纠集了七万大军。铁穆耳毫不退缩,迅速调遣十万大军前往迎战。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况胶着。
铁穆耳展现出了坚定的决心和一定的政治智慧。他不仅在军事上积极调遣精锐部队,加强前线的军事力量。还派出了以善战着称的将领伯颜,带领两万铁骑增援。还通过外交手段,试图分化西北诸王的联盟。他许以笃哇优厚的条件,承诺若其归附,将赐予大量的封地和财宝。
经过一系列政治博弈,局势逐渐朝着有利于元朝的方向发展。
公元 1303 年,笃哇率先脱离海都阵营,向铁穆耳表示归附。海都势孤,其势力也逐渐衰落。这场持续多年的西北诸王叛乱,在铁穆耳的不懈努力下,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确立了元朝的宗主国地位。
元成宗铁穆耳在大德五年(1301 年)时 36 岁,此时登基 7 年的他决定率军征讨八百媳妇国。
八百媳妇国的历史背景:忽必烈曾对高丽、日本、缅甸、越南、占城、爪哇等国发动战争,战争范围几乎涉及整个东亚和东南亚,但这些战争大多以失败告终,国家财力严重损耗。忽必烈去世后,对东南亚、东亚诸国的战争停止了。
元成宗铁穆耳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上,中书右丞刘深跪在殿下,口沫横飞:“皇上啊,世祖皇帝那可是神武非凡,一统天下,功勋卓着,万世流芳!可如今您登基以来,还未立下赫赫武功,何以让天下人信服?八百媳妇国,至今都未向咱大元臣服。皇上,给臣一个机会,臣愿率领大军去征讨,为您挣足面子!”铁穆耳一听,心中那股想要建功立业的火焰瞬间被点燃,大手一挥,决定派遣大军出征。
刘深、哈剌带、郑佑这几位将军,带着两万雄赳赳气昂昂的兵士,从大都浩浩荡荡地出发,一路向着西南方向奔去。那队伍,旌旗猎猎,盔甲闪闪,好不威风。
可谁能想到,这看似威风凛凛的出征,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刘深这一路上,蛮横嚣张。他自认为有皇帝的圣旨护身,就像个无法无天的霸王,沿途拼命征伐丁夫马匹。不管老百姓愿不愿意,强行把他们拉来干活,把他们家里的马抢走,用来给军队运粮食、运兵器。这一下,老百姓的生活被搅得鸡飞狗跳。好多家庭,男人被拉走,马被抢走,只留下老弱妇孺在家中哭泣。
当这支队伍来到顺元境内时,原本平静祥和的地方,瞬间被恐惧和愤怒所笼罩。刘深这个不知死活的家伙,居然还向彝族土司蛇节狮子大开口,要她交出三千两黄金,三千匹骏马。蛇姐可不是吃素的,她心里那个气呀,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刘深的贪婪没得到满足,他就变本加厉。云南行省右丞月忽难没办法,为了完成刘深的命令,只能拼命压榨当地的百姓,逼着他们给元军转运给养。这下子,老百姓们真是没法活了,心里的怒火越烧越旺。
就在这水深火热的时候,一位叫宋隆济的土官站了出来。他看着元军的种种恶行,看着百姓们的悲惨遭遇,心中的正义之火熊熊燃烧。他一咬牙,一跺脚,决定联合蛇节,带领大家一起反抗元军的残暴统治。
六月,天气热得像蒸笼。宋隆济带领着起义军,像出山的猛虎一样,气势汹汹地冲向元军的据点杨黄寨。元军哪里想到会有这一出,被打得晕头转向,抱头鼠窜。紧接着,起义军又一鼓作气,攻破了顺元城,把那知州张怀德给杀了。
刘深这边呢,听到后方出事,还不当回事,觉得几个小小的起义军能翻起什么大浪。他不管不顾,带着两万大军一头扎进了黔西南的深山老林里,一心要把蛇节给抓回来。
可他不知道,这片山林可不是那么好闯的。这里山高林密,到处是毒瘴沼气,蚊子苍蝇多得能把人抬走。元军的士兵大多是从北方来的,根本不熟悉这里的地形,也受不了这又潮又热的天气。而起义军呢,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山林里就像猴子一样灵活。他们一会儿从这边冒出来放几箭,一会儿从那边冲出来砍几刀,把元军折腾得死去活来。
元军疟疾开始在军中蔓延开来。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战斗力那是直线下降。再加上这山路难走,运送粮草的队伍跟不上,士兵们都快饿肚子了。
刘深赶紧下令撤军。蛇节带着伏兵,在元军的必经之路上埋伏。当元军灰头土脸地经过时,只听一声大喊,起义军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箭像雨点一样射向元军。元军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死伤无数。
这场战争,元军损失惨重,也让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陷入了困境。老百姓对元朝的不满越来越多,西南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为了平息叛乱,元朝紧急调遣陕西、四川和湖广三省的兵力进入贵州。
播州杨氏土司、思州田氏土司也派遣1万军队帮助元朝作战。最终到1303年,水西土司战败投降,其头目被元朝处死。而水东土司内部也发生了内乱,宋隆济被其侄宋阿重执送元军斩杀。于是,这场波及整个大西南的土司起义宣告失败。
元成宗铁穆耳在位的13年里,虽有一定政绩,但皇位继承问题却始终如阴霾笼罩。铁穆耳子嗣不丰,唯一的儿子德寿早夭,这为后来的皇位纷争埋下了祸根。
公元1307年,42岁的铁穆耳病重,皇位虚悬。其侄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成为了这场权力角逐的核心人物。
海山,时年27岁,常年在边疆征战,麾下兵强马壮。听闻铁穆耳驾崩,他立即率领十万铁骑挥师回京,大有以武力夺取皇位之势。
爱育黎拔力八达,22岁,虽无强大的军事力量,却在京城经营多年,人脉广泛,政治手腕高明。
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然而,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朝廷中的一些重臣和宗室长辈极力斡旋,试图避免兵戎相见。
海山一方,将领们个个摩拳擦掌,急切地想要为海山夺得皇位。海山本人更是志在必得,放出豪言:“皇位非我莫属,谁敢阻拦,定斩不赦!”
爱育黎拔力八达则冷静分析局势,深知若与海山正面冲突,胜算不大。于是,他决定采取迂回策略。
在紧张的谈判中,爱育黎拔力八达表示愿意支持海山登基,但提出一系列条件,包括给予自己及支持者重要的官职和封地。
经过多轮激烈的博弈和权衡,最终双方达成妥协。海山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威慑和各方势力的权衡,于1307年成功登上皇位,成为元武宗。
铁穆耳去世前,皇后和安西王阿难答相互勾结,准备夺取皇位。他们计划于三月初三发难举事,但因铁穆耳之侄海山的弟弟提前一天抵达宫中,阻止了他们的计划,并拥戴海山为帝。
大德十一年(1307 年)正月,铁穆耳去世,享年四十二岁。五月,海山在上都即位,史称“元武宗”。九月,海山追谥铁穆耳为钦明广孝皇帝,庙号成宗。
这场皇位之争,未演变成大规模的战争,权谋较量也惊魄。它不仅决定了元朝的皇位归属,也深刻影响了元朝的政治走向。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