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追光者是指谁第142章 李时珍与明朝中医

第142章 李时珍与明朝中医

        李时珍(1518 年 - 1593 年),享年 75 岁,是明代湖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着名医药学家。着有《本草纲目》这部巨着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它对 16 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出身在湖广蕲州一个源远流长的医药世家。家中经营着药铺,父亲李言闻医术精湛,仁心济世,在当地备受尊崇。

        李时珍自幼受到家庭影响,对药草有着浓厚兴趣,能辨别许多药草。其父亲还时常带他到山中教他辨别药草、观察生长情况,使他的药草知识逐渐丰富。

        李时珍幼时家境贫寒,父亲虽以行医为业,但鉴于当时医生社会地位不高,仍希望他参加科举获得功名。

        嘉靖十年(1531 年)李时珍考取秀才,此后三次乡试均落榜。在准备科举考试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知识,这为其学医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四书、五经及其他文史典籍的学习,他不仅积累了古代历史文化知识,还进一步了解了古代科技、天文、地理等内容,并能学习前人研究成果。李时珍将所学知识合理利用,为医学研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李时珍受楚王朱英燎举荐,进入太医院任院判一职(正六品),主要负责为太医院供应宫廷医药与御医配置。

        在此期间,他得以通览太医院所藏医书,还时常出入御药库、寿药房以及京城着名药店,实地观察名贵药物,为重修本草扩充了药物知识。但李时珍认为太医院不宜久留,仅供职一年便托故回乡,

        因为有一次,李时珍遇到一位从民间来的重病患者,讲述了家乡缺医少药的困境,百姓们深受病痛折磨却难以得到有效治疗。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李时珍的内心,让他更加坚定了离开太医院,回归民间为百姓服务的决心。

        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李时珍自太医院回乡后正式创立东璧堂,此后开始坐堂行医,在民间治病救人、野外考察采集药用植物的生涯。

        第二年,被楚王府请去为世子治病。世子痊愈后,李时珍获封王府奉祠正(七品官),兼管王府的“良医所”,成为王府专用医生。

        由于常年在民间治病救人,积累丰富经验,同时到野外实地考察,采集药用植物并解剖,仔细辨析外形相似植物气味、功效及用法等方面的差异,发现众多旧本草的弊端和错误,并提出创新观点,为写作《本草纲目》做准备。此外,他还走访各地,采集珍贵药物标本并写下访问记录。

        李时珍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一头扎进了医学的花海。他带着徒弟庞泽,开始了漫长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他们走过山川湖泊,钻过深山老林。有一次,为了找到一种传说中的仙草,他们在一座陡峭的山上攀爬。李时珍不小心踩空,差点就跌下山崖,好在庞泽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这样的危险,他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回。

        为了弄清楚药物的功效,李时珍常常亲自试药。有一回,他试了一种新药,结果腹痛难忍,上吐下泻。庞泽急得团团转,赶紧去找解药。李时珍缓过来后,却笑着说:“这下知道这药的厉害了,得记下来。”

        嘉靖四十三(1564 年),李时珍根据其父李言闻所着《四诊发明》一书,增补精要,完成《濒湖脉学》一卷。 《四诊发明》一书主要论述了中医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四诊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在中医诊断中,望诊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切诊主要是通过触摸脉象来诊断病情。

        李时珍的《濒湖脉学》也是围绕中医诊脉展开,对脉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类,总结了脉象的特点和对应的病症,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李时珍自太医院还乡,放弃仕途,从事着述,继续编写《本草纲目》,并与当地有名的知识分子相互切磋,探讨学问。为使《本草纲目》早日刻印出版,李时珍于万历八年(1580 年)前往江苏太仓拜访着名学者王世贞,请其为该书作序。

        万历十八年(1590 年),《本草纲目》得到南京藏书家、刻书家胡承龙的支持开始刻印(即最早的版本——金陵本)。王世贞对《本草纲目》予以很高评价,称赞其内容广博但不繁琐,详细且有要点,通过阅读能体会到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书中所讲医学知识对百姓而言也十分珍贵。

        李时珍于1552年,34岁时开始撰写《本草纲目》,到54岁才把《本草纲目》初稿写出来,以后又连续修改了三次,到了61岁, 经过27年的打磨,这部190多万字的大书才全部写完。《本草纲目》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该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全书共52卷,收录了药物1892种,分为16部、60类,其中有374种是过去没有记载的新药物。书中对每一种药物的名称、性能、用途和制作方法都做了详细说明,还附有1100余首药方和1160幅药物形态图。

        在编写《本草纲目》期间,李时珍得到了家人和弟子的协助。他的四个儿子李建中、李建元、李建方、李建木,还有弟子庞鹿门等人都参与其中。李时珍的次子李建元和四子李建木负责绘制药物插图图例。

        李时珍用了 27 年的时间。不断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深入民间积累实践经验,查阅了历代本草专着 41 种、各种医书 271 中,还引用了许多历朝着作和科学着作。

        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药物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逐步形成系统的分类标准和编写方法。收集众多珍贵药材标本并记录在册,为《本草纲目》编写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

        第二阶段主要是修稿定稿,他在书中建立了新的药物学分类体系,将药物分为十五部、六十类,方便百姓查阅。明确药物主要功效,从八个方面概括药物知识并深入分析不同药物的功效,提出新见解。图文并茂,绘制了 1100 余幅药物形态图像,方便人们认清药物种类和功效。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观察其生长过程、结构、采摘时间、制作方法等多方面特征并进行比较分类,以确保药物辨别准确性和科学性。例如,对于五倍子,他通过观察其生长过程等,纠正了前人对其分类的错误,将其归入虫部。

        他还通过解剖和品尝药物等方式深入研究,提高对药物特征的认识和辨析能力,如为确定曼陀罗花的药性,他一方面阅读前人书籍,另一方面亲自到武当山访问药农,最终证实风茄儿与曼陀罗为同一种药物,且须与火麻子花同用才有麻醉作用,从而为病人减少医治痛苦。

        李时珍还采用的科学分类。通过比较方法,他纠正了众多本草的错误,包括名字错误、药物产地错误等。

        李时珍一生为医学事业鞠躬尽瘁,除了医学巨着《本草纲目》,还着有《浙湖脉学》和《奇经八脉考》等书。因为常年劳累,身体早已不堪重负。在完成《本草纲目》没多久,他就病倒了。尽管徒弟们四处寻医问药,可他的病情还是日益加重。李时珍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去世,享年75岁。

        明朝除了李时珍,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中医学家。

        《滇南本草》由明代云南嵩明人兰茂所撰,是中国现存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为完整的作品,比《本草纲目》成书更早,约早142年。 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本草专着。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云南草木蔬菜中可用于药者,还记录了许多少数民族医药与汉族医药相互结合的实例,记述了许多药材疗效的经验及民间秘方等。

        记载地方特色药物:首次记载了如仙鹤草、川牛膝、川草乌、贝母等众多药物,还包括不少来源于彝族药的药材,如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云黄连、金荞麦等。

        徐春甫(1520—1596)祁门(今安徽歙县)人。出身于诗书之家,因体弱多病改习医业,拜祁门名医汪宦为师。在汪宦的指导下,徐春甫博览医着,认真钻研《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精通内、妇、儿诸科。

        后来他寓居京师,开设“保元堂”行医,因医技精湛,在嘉靖年间应诏治愈了穆贵妃的危症,被授予太医院吏目。

        徐春甫一生精勤笃学,着述甚丰,编着医书8部110多卷,是明代着书最多的医家。其代表作《古今医统大全》,概括了明代以前中医学的主要成就,被列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首。

        一体堂宅仁医会是由徐春甫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组织成立的医学学术团体。该医会汇集了8省客居京都的46位名医。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社会团体,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民间科技团体。

        “一体堂”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医道同门,授受相传,原本是一体;二是指医家与病家本是一体,医者应该视患者的疾病犹如自身的疾病,才能尽其所能去医治。“宅仁”即“宅心仁厚”,体现了医者仁心、医乃仁术之意。

        高武,明代着名针灸学家,约生活于十六世纪。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博学多才,通晓天文、乐律、兵法等,嘉靖年间考中武举。他晚年专注于医学研究,尤其擅长针灸。

        其代表作《针灸聚英》《针灸节要》《针灸要旨》,《痘科正宗》等。他为订正穴位,亲制针灸铜人模型三具,男、女、童子各一,这在针灸史上是较为少见的。

        《针灸聚英》汇集了明以前十多种针灸医籍的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他自己的观点与体会而成,是一部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针灸学专着。

        高武在学术方面,秉持尊崇《内经》《难经》的态度,提倡针、灸、药三者兼顾;他遵古不泥古,首立“东垣针法”;注重经脉经穴流注,首创腧穴主治归纳;重视实践,治学严谨,对子午流注纳甲法提出质疑,主张定时用穴,倡导子午流注纳子法。

        张景岳(1563年-1640年),原名张介宾,浙江绍兴人。他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家境富裕。张景岳自幼随父亲学习,涉猎诸子百家和医经典籍。14岁时,他师从京城名医金梦石,尽得其传。

        张景岳生性豪放,受先祖激励,壮年从戎,游历北方。但数年从军无所成就,后解甲归田,潜心钻研医道,终名噪一时,被奉为“(张)仲景(李)东垣再生”。

        中年起,他潜心研究《内经》30余年,它对《黄帝内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编述和注释,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

        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是《景岳全书》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

        各科齐全,叙述条理清晰,其才学博洽,文采好,善雄辩,文章气势宏阔,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得以广为流传。

        后世叶天士亦多承他的理论和方法。书中的温补理论影响深远,其中的《新方八略》《新方八阵》《古方八阵》,仿兵法八阵,把治病愈疾之法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取用药如用兵之意。

        龚廷贤: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他一生着述极丰,其中《小儿推拿秘旨》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儿科推拿专着。《万病回春》和《寿世保元》两书流传较广,从理论上分析病理、症状和治法,并附有方剂及400味药性歌诀。

        方有执:明代伤寒学家,安徽歙县人。他两番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中风丧子,遂发愤学医。其一生笃志《伤寒论》研究,重新整理《伤寒论》条文,并在《伤寒论条辨》一书中,着重阐释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源。他敢于疑古、创新,开“错简重订派”之先河,拉开了伤寒学派百家争鸣的序幕。

        杨济时,三衢(今浙江衢县)人。世医出身,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选任侍医,隆庆三年(1568)进太医院圣济殿,三朝任医官达46年,医迹遍及闽、苏、冀、鲁、豫、晋等地。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基础上,博采众书,参以己验,编成《针灸大成》,对针灸理论及临床又一次进行了总结。

        傅青主:名傅山,字青竹,山西阳曲人,是明末清初着名的医学家,着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颇有建树的妇科专着,其医学造诣很全面,故有“医圣”之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