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追光者原作者第150章 皇太极的一生

第150章 皇太极的一生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 年),努尔哈赤毒疽发作而死,皇太极继承汗位,这一过程较为复杂,存在多种说法。

        朝鲜的《鲁庵文集》里记载,老汗努尔哈赤临死的时候说:皇太极能实现我的志向。然后就去世了,也没留下其他明确的遗名。所以皇太极得到汗位,是符合努尔哈赤临终所说的话的。

        长期以来,一些研究明清历史的专家觉得,皇太极的汗位是从他的小弟弟多尔衮那里篡夺来的。但是这种说法遭到一些人的怀疑。

        因为努尔哈赤很痛恨多尔衮的生母不忠,在去世前特意命令她殉葬。那个时候多尔衮才十五岁,既没有什么功业,也没有威望,所以不可能立多尔衮为继承人。而且皇太极即位后,对多尔衮特别关爱和重视,多尔衮也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太极。

        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于1592年。1626年,34岁的皇太极继承汗位。彼时的他已步入中年,在这个重要的人生节点,皇太极肩负起领导后金的重任。

        此后的十年,即1626年至1636年为天聪年间。在这段时间里,皇太极积极推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贝勒势力,使后金政权逐步走向稳定和强大。同时,他在军事上也不断开拓进取,多次对明朝发动进攻,扩大了后金的疆域。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天坛祭天,正式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这一重大举措标志着后金政权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皇太极共育有十一个儿子和十四个女儿。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皇太极年12岁时就跟随父兄作战,参与了诸多战役,逐渐积攒人脉。

        万历四十年(1612年)参与歼灭乌喇部。在努尔哈赤宣布与明朝作战后,皇太极主张先攻取抚顺,并命人扮作马商进入抚顺城,里应外合成功攻下抚顺,后又随父亲先后攻取开原、铁岭,攻灭叶赫部,驰援科尔沁使得察哈尔蒙古首领林丹汗远遁。

        努尔哈赤为汗前期,有意培养长子褚英为继位人,但褚英心胸狭窄,拥权自重,对兄弟和群臣百般欺凌,后被努尔哈赤监禁并处死。

        1616 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称汗,年号天命,并封皇太极为和硕贝勒,称四贝勒,命他佐理国家政务,处理朝中机要事务。此时皇太极 24 岁。

        皇太极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被委以重任。在这个阶段,皇太极开始接触政务和军事谋划决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经验。他积极参与国家治理,为后金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威望,为日后继承汗位奠定了基础。

        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初,战争繁多,内外冲突严重,中央权力分散。皇太极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打击、削弱各方势力。

        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之子,为镶蓝旗旗主,是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当时阿敏负责驻守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滦州(今河北省滦州市)、迁安(今河北省迁安市)等地。

        明朝大将孙承宗督兵二十万进行反攻,阿敏面对明军的强大攻势,觉得后金军难以支撑,又担心自己陷入绝境,加上可能对局势判断失误等原因,便下令尽杀明朝降将,然后弃城撤兵。

        皇太极抓住这个机会,以阿敏弃守四城的罪名,下令诸贝勒共议其罪。仅三天,诸臣便按皇太极的意思定了阿敏 16 条罪行,将其从摄政贝勒降为庶人再到奴隶,并终身幽禁。这一举措削弱了镶蓝旗的势力,让皇太极的汗位更加稳固,朝着加强中央集权迈出重要一步。

        后金天聪五年(1631 年),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五子,正蓝旗旗主。在攻打大凌河城时,莽古尔泰因攻城策略与皇太极发生口角,甚至拔刀相向。皇太极便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尔泰大贝勒衔,降为多罗贝勒。进一步削弱了三大贝勒的势力,使皇太极在集中权力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为他日后独掌大权奠定基础。

        阿敏和莽古尔泰在当时后金政权中地位重要,他们手握重权,对皇太极的统治构成挑战。皇太极极大地削弱了其他贝勒的势力,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推动了后金政权向封建化和中央集权发展。

        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取得汗的独尊地位。

        同时,皇太极效仿明制,建立国家机构取代八旗制度,逐渐将治理国家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

        自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起,建立由满汉文人组成的“文馆”,职掌“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将“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随后建立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重用汉臣。

        努尔哈赤为政时期,多以残暴手段向辽沈地区推进,实行奴隶制政策,大肆屠杀和奴役汉族百姓,导致汉人暴动,后金社会动荡。

        皇太极执政伊始,便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着手解决民族矛盾。他一即位就安抚民众,改女真族为满洲族,颁布法令宣布对满人、汉人一律公平对待,将努尔哈赤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民户”地位。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规定贵族的奴婢可通过告发主人罪行获得自由,还放宽了逃人法,允许汉人逃走,即使抓住也不治罪,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汉人争取改变身份和地位。

        皇太极将发展农业放在恢复经济的首位,针对满族贵族轻视务农的做法,多次训诫他们改变观念,认清耕织生产的重要性,强调出兵征伐的目的在于掌握土地、人口,以作为立国根本,并非只为贪图财利,并下令安排农作物种植要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以保证收获。

        他还注意体恤民力,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下令但凡有妨碍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此外,皇太极还采取措施发展手工业、冶炼业,大力提倡种植棉花、推广纺纱织布,奖赏技艺出众的纺织工匠。

        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开始,后金已能成批生产红衣大炮;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后金商业贸易也出现较兴旺局面,在对外贸易方面,后金用地方特产同多方通商,换取生活用品,在内贸方面,皇太极鼓励各族商人设店售货,同时整顿商业税收,严禁官员收贿漏税。

        实行科举考试是皇太极选拔人才的重要措施。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他首次考试儒生,执政期间多次举行考试,从满、汉、蒙等各族生员中拔取优秀人才,有时还单独对汉族生员进行考核,对汉族生员中原来沦为奴仆的,都将他们从奴籍中拔出。通过科举考试,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被网罗到各级行政机构中,维护着后金的统治秩序。

        皇太极统一漠南蒙古各部的征抚工作。一方面屡派使者,招诱巴林等部归附;另一方面,集中兵力对付察哈尔部林丹汗。

        后金天聪六年(1632 年),皇太极率军西征林丹汗。他先召集各贝勒激励鞭策,表明此次出征的重要性和决心。随后下令八旗军直取林丹汗住地,大军过兴安岭进攻察哈尔。

        林丹汗听闻后金大军来袭,选择放弃领土逃到归化城。皇太极得知后,带领诸贝勒大臣分兵两翼前进。在这次行动中,清军行动迅速,很快到达归化城南及明国边境。对于当地逃匿的居民,清军将其俘虏,而对于归附的人,则编为户口进行管理。

        皇太极是将归附的人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划分,登记他们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家庭情况等,然后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旗属或者部落组织中,明确他们的身份和归属,以便进行管理和统治。

        后金天聪九年(1635 年)九月,皇太极在出征察哈尔的途中意外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这一重大发现让诸贝勒大臣们兴奋不已,他们认为这是“天命”归金的象征。于是,纷纷上表,恭请皇太极“顺天应人,即皇帝宝座”“拥汗称帝,一生竭力”。皇太极见时机成熟,便以“顺天应人”为由,开始筹备登基称帝事宜。

        后金天聪十年(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同时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

        次日,皇太极率领百官来到太庙,追尊祖先,表达对先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皇太极大封臣属,根据众人的功劳进行封赏。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此时他已崭露头角。天聪二年(1628 年),17 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因战功被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称号。此后,在多次征战中,多尔衮屡立战功。

        随着皇太极称帝和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多尔衮的地位日益重要。他被封为和硕睿亲王,手握正白旗,成为后金政权中的重要人物。多尔衮不仅在军事上为后金的扩张立下赫赫战功,在政治上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他积极参与皇太极的各项决策,为后金的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

        皇太极彻底击败林丹汗后,开始处理朝鲜问题,要求朝鲜像当年对元朝一样对清朝称臣纳贡,朝鲜国王李倧拒绝,皇太极大怒,决定亲征朝鲜。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调集满洲、蒙古各部兵马汇集沈阳,次日大军正式出发。他让多尔衮、豪格各带兵从宽甸进攻朝鲜,派遣户部承政马福塔、前锋大臣苏萨等进入汉城为内应,自己带领主力部队从正面进攻。大军出发后势如破竹,连续攻陷义州、郭山、平壤,国王李倧试图带领嫔妃和大臣逃亡江华岛,未成功。十二月末,清军直达南汉山城,朝鲜国王李倧被迫投降,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在征服朝鲜之后,皇太极的目光转向了明朝。宁远之战后,袁崇焕着力构筑关宁锦防线,给后金的进攻带来极大阻碍。

        明崇祯四年,袁崇焕手下的得力战将祖大寿参与构筑关宁锦防线,执行袁崇焕的军事部署。袁崇焕对祖大寿十分信任和倚重,祖大寿也对袁崇焕忠心耿耿。

        在袁崇焕被崇祯皇帝治罪后,祖大寿一度感到恐慌并率部哗变,但后来又重新为明朝效力,继续镇守锦州等地。

        祖大寿奉命在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城墙还没修完,皇太极大军就兵临城下。祖大寿仓促应战,可城中粮草不足,几次突围都被金兵杀回,无奈只能困守城中。

        皇太极围困大凌河城十天后,开始劝降祖大寿。祖大寿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随后开城投降。但祖大寿后来又找机会逃回锦州,继续死守。祖大寿的诈降让皇太极震怒,皇太极便想趁机包围锦州,打通关宁锦防线,为清军入关扫清障碍。

        明崇祯十三年,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制定长围久困、迫其出降的作战计划。

        次年,皇太极在锦州城外筑起营垒,深挖壕沟,树起栅木,将锦州围得密不透风。

        明崇祯十四年,锦州东关守将吴巴什降清,清军攻占锦州外城,彻底完成对锦州城的包围。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朝廷报告说“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若金兵再来进攻,宁锦气脉中断,那么松、杏、锦三城形势就非常危急,朝不保夕了”。

        崇祯帝命洪承畴领八总兵,步骑十三万,去解锦州之围。皇太极见形势危急,不顾鼻子出血,经过六天急行军赶到松山部署清军。二月十八日清军攻入松山,生擒洪承畴,祖大寿也因孤立无援被围一年后投降。此战清军占领了除宁远外的明朝关外全部城镇,为清军入关彻底扫清了障碍。

        皇太极在成功突破关宁锦防线后,继续领导后金(清)开疆拓土、巩固政权。这场关键战役发生在明崇祯十四年(清崇德六年,1641 年),

        在这两年间,皇太极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一方面致力于稳定新占领的地区,加强对明朝关外城镇的治理;另一方面,积极谋划未来的战略布局,为清军入关做着充分的准备。两年后,也就是 1643 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结束了他 17 年的统治生涯,享年 51 岁。

        庙号太宗,葬沈阳昭陵。皇太极在位期间,开科取士,统一漠南,展现出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领导,为清朝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