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弃暗投明第一百七十九章 师生论道,祸乱之源

第一百七十九章 师生论道,祸乱之源

    秦瑱给诸葛亮上的第一课,主要是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问题。

    看起来颇为复杂,实际上每个大学生上大学之后都会接触。

    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力和社会运转本质关系。

    很多人都学过,但是因为这些东西过于抽象,因而很难解释清楚,更别论要和一个古人讲清楚其中道理。

    因而秦瑱并没有直接给孔明讲解什么是生产力,而是对其笑道:

    “孔明若想知生产力为何物,便须明白人为何物!人生来又当做何事!”

    对于这两个问题,诸葛亮自是觉得十分新鲜!

    人为何物?各种古籍之中写得很清楚,人为万物之灵长。

    但人生来要做何事,这个却非古籍所论之事。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实则思考起来极为复杂!

    他想了一会儿,又摇了摇头道:

    “先生此问,学生不知也!”

    他一说罢,秦瑱便笑道:

    “此事孔明不懂,自也正常,常言道人者为万物灵长。”

    “然则却无人论之人为何便能成为万物灵长。”

    “故要知人到底为何物,须知人之所以为人之本质。”

    “以我观之,人所以为人,乃因人有七情六欲,有逐利之心,而兽类没有。”

    “因而要论人之本质,又当推及人为何会有逐利之心。”

    “而人为何会有逐利之心?乃因人习耕作,以劳力获取粮食,由此产生多余之物。”

    “又因食色性也,故人皆欲将其占为己有,故生逐利之心!”

    “可论及此地,又当思虑人为何会别于动物,习耕作之理!”

    “须知以耕作求食,等待时间极长,春耕秋收,似若动物如此,恐怕才将播种,还未秋收,便已化为枯骨。”

    “而人则不然,人善合作,分而作之,他去狩猎,我即采果,似汝种地,由此合作共食数月,待得秋收之时,便将粮食储藏,及于冬日难猎无果之时,便食耕者之物。”

    “由此可知合作将人聚集一起,组成了人世!”

    “在人世之中,吾之所以为吾,孔明所以为孔明,皆非寻常。”

    “似如孔明,乃葛公之子,子瑜之弟,因有此关系,孔明方才为孔明。”

    “除去此重关系之后,孔明便非孔明,而是其他人之子弟。”

    “换而言之,天下万民皆有其定数,互相独立,却又互相联结。”

    “故人非生而为人,先有人世,而后有人,人为一切人世关系的总和。”

    “若无合作,便无人世关系传承,于是我等便当茹毛饮血,只为兽类,而不为人也!”

    因为此时尚无社会一词,故而他选用了人世一词来代替。

    而诸葛亮听着此言,不由暗自点头,秦瑱此言十分复杂,可推论过程却又十分顺畅。

    压根不同于以往他所接收到的任何经验知识!

    思虑之间,他急忙从袖中取出了一块小木牌,记上了一句话:

    “人乃一切人世关系的总和!”

    他正记着,秦瑱却又继续道:

    “先知人为何物,便可知人所为之事。”

    “人世所以组成,乃因人聚居一处,由此开始分工合作,强者负责守卫家园,弱者负责耕田种地。”

    “古人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百姓因劳作而足仓廪,因劳作而足衣食。”

    “便知劳动使人之间产生人世关系,也使人区别于兽类,独立出来成为万物之灵长。”

    “由此可知,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也即为人生而要为之事!”

    诸葛亮听着,继续暗自点头,思虑其中逻辑,又忙在木牌上记道: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如此记下之后,他便体会到了其中妙处,整理着思绪道:

    “似先生如此解释,那学生或许知矣!”

    “若依先生之言,人世即为一整体,而劳动即人之本质活动。”

    “那便可知因百姓劳动,人世方可维持,土地兼并之患,在于让人失其劳动之本质。”

    “由此方才导致产出不足维持社会运转,百姓不能吃饱,以至于人世失衡,汉室衰落!”

    “而寿春灾民之所以无田亦可维持,乃因先生赋其劳动之本。”

    “百姓因劳动而产出,故可维持现状!”

    “寿春维持之故,就在于以劳动换取外地粮食,由此循环往复,故不须耕者有其田,百姓亦可生活下去。”

    如此说着,他顿感豁然开朗,似乎在一瞬间,就搞懂了秦瑱以工代赈的本质逻辑。

    而他一说罢,秦瑱便即点头笑道:

    “孺子可教也,若知此事,便算得道矣!”

    “现在孔明可知生产力为何物了?”

    诸葛亮听着,不由深思了一会儿,经过秦瑱两次提点,他好像时局有了更本质的看法。

    但总觉得还是隔了一层薄薄的纱!

    不过他却不是那种不动脑筋之人,直接沉吟道:

    “先生方才曾言,人组成人世,便开始分工合作。”

    “由此观之,劳动并非单一之事,无论出征作战,还是治国理政,亦或是田间苦作,只要其维持社会运转,便为劳动。”

    “只不过是其所为之事不同!”

    “似耕者需要其田,似商者需要其货,为官者需要其才。”

    “彼等总和即为社会劳动,故学生以为,生产力便是社会之中所有人维持社会所需所出之力!”

    “因为耕者失其田,导致百姓该出之力无处可施,进而导致整体生产力不足,以致于百姓挨饿!”

    他这一番话说罢,秦瑱自是再度点头道:

    “诚如此言,由此可知生产力由三者组成,一者劳动者本身,有如你我一般;”

    “二者劳动资料,如耕者用其力,商者用其行,兵者用其勇;”

    “三者劳动对象,耕者须有田,商者须有货,兵者需有敌。”

    “汉之所以衰也,非是简单土地兼并,而是生产力不足,无法再维持社会稳定!”

    “先秦之时,一亩田地亩产不到两石,百亩之田,不夺其时,数口之家方可无饥。”

    “故须重农抑商,保证生产力足以维持社会稳定。”

    “而如今数百年过去,亩产已然倍增,可百姓越发穷困,何也?”

    “乃因百姓之力不加多,无为之人成其众。”

    “居庙堂者,不思改制安民,整日贪图享乐,故彼等要满足此欲,便要侵占社会财产。”

    “世家豪族,不思进取增益,只知强取豪夺,收别人之土,增自家之本!”

    “故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似此等诸患,如不一一解之,便天下再复一统,百年之后,亦会再度分崩离析!”

    “我如此言之,孔明可知其理也?”

    说到这里,秦瑱便将目光转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听着这话,顿时便是身子一颤。

    他本来读书多年,自以为已经参透了国家问题的本质。

    可现在经得秦瑱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他才发现,其实他从未了解过这个人世的真相。

    汉朝衰落的本质真的是因为一两个昏君造成的么?

    还是因为贪官污吏横行所导致?

    看起来却是如此,可其本质,压根就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

    而是一个阶级与另一个阶级问题。

    汉朝衰弱的实质,不是昏君与贪官污吏的问题,而是被剥削阶级,已经养不起剥削阶级了!

    由于生产力短缺,导致了上层越发贪敛,而上层贪敛又进一步加剧了生产力不足。

    如此循环下去,即便没有桓灵作死,整个大局早晚也得崩溃!

    同理,若是依照他原本的想法,即便重整朝纲,只要生产力的问题不解决,那早晚会让这种阶级矛盾再度爆发!

    这也是刚才秦瑱只是略微一点,就能点出他问题的原因!

    想到此处,孔明自是眉头直皱道:

    “若依先生之言,那学生知矣!”

    “要解决当世所存之患,不可只管表象,而应该解决生产力之事!”

    说到此处,他便又再度询问道:

    “但不知我等又该如何解决生产力短缺之事?”

    直到现在,他已然进入了秦瑱的辩论逻辑之中,搞懂了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而秦瑱见状,便即微微一笑道:

    “此事却不当问我,孔明须得自己思虑,生产力短缺之患,该如何解之!”

    诸葛亮自是非同常人,一听短缺二字,便沉吟道:

    “若论生产力短缺之患,似乎便如钱粮不足。”

    “以学生愚见,须得采用开源节流之法!”

    “先进行节流之举,而后开源。”

    “依先生之言,生产力所以短缺,乃百姓空有劳动资料,却无劳动对象!”

    “以当下寿春为例,便需要多建工坊,打压豪族,减少土地兼并!”

    如此说着,他突然感觉自己似乎掌握了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实则在与秦瑱交谈之前,对于寿春城外建立工坊之举,他并不能理解。

    毕竟重农抑商,乃是数百年以来的主流观点。

    秦瑱如此举止,便如军队经商,与之前治国主流观点相悖。

    但现在听了秦瑱的逻辑推导之后,他突然发现兴建工坊,不是什么突发奇想,而是出自秦瑱的治国理念。

    秦瑱建工坊,就是从本质上解决生产力短缺问题的一个步骤!

    想到此处,他便是恍然大悟,猛然看向了秦瑱道:

    “先生之所以在城外开建工坊,莫非是为了容纳多余的劳动力?”

    见诸葛亮说出多余劳动力几个字,秦瑱自是点头笑道:

    “吾于此处以工代赈,正是为了吸纳多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实则直至如今,大汉早已不需要如此之多的农民!”

    “世家之所以能兼并土地,便是因为我大汉耕者太多,粮食过于丰裕,导致粮价过低。”

    “似乱起之前,百姓辛苦劳作一年,五口之家,共做五十亩田,可得余粮百石之多。”

    “可百石之粮,却只能作价数千钱,除却田赋、算赋、口钱之外,便只余千钱。”

    “粮价如此之低,使百姓家中无有积蓄,一逢灾年便只得卖田为奴。”

    “故要增进生产力,便要将多余劳动力集中,发展经济产业!”

    “如此,即便不再重农抑商,只要能保证百姓劳动力不浪费,便能维持家国稳定!”

    诸葛亮听到这一番话语,不自觉便摇头感慨道:

    “先生真乃天纵奇才也!亮此前观商君之书,只觉农业为国之本也!”

    “若纵容百姓离其田,则天下便会大乱!”

    “可如今思之,以农为本虽有其理,却也是祸乱之源。”

    “以农为本,抑制工商,虽稳定了大局,却也抑制生产力发展!”

    “大量劳动力由此空转,不仅难以富国,还会使得家国越发贫困!”

    “亮本来对此困惑已久,如今听得先生之解,方知何为治国之道!”

    说到此处,他便对着秦瑱躬身一拜道:

    “先生今日剖析此事,让亮多年疑惑为之一解,还望先生受学生一拜!”

    实际上他提出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时候,他心中是存在疑惑的。

    因为他提出的理论,乃是根据现象进行的经验总结。

    天下为什么合久了就会分开,这其中的底层逻辑,他不明白!

    而现在他懂了,合久必分之理,在于政策施行跟不上劳动力发展的脚步。

    由此激化了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最终分崩离析。

    这也就说明为什么国家刚开始建立之时,一定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兴盛。

    而随着国家不断发展,却会慢慢开始进入停滞,直到衰败!

    归根就底,就是因为国家刚建立之时人口稀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直到国家人口越来越多,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和土地绑定,导致生产力发展停滞,最终反倒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穷!

    这些道理,要不是秦瑱的分析,他可能永远都不知道!

    现在知道之后,他才发现以往了解到的治国观点有多么的落后。

    可以说,之前他对秦瑱印象还只是能力出众的长者。

    而现在秦瑱在他心中地位已然超过诸多上古先贤了!

    别的不说,光凭参透了生产力与人世运转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就已经爆以往的思想家十条街!

    在这种参透了治国本质而施展的治国之政,他压根不敢想象能打造一个多强盛的王朝!

    因而现在,他只想通过一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震撼之情。

    不过秦瑱见状,却是微微一笑道:

    “孔明自也无须如此,今日之言,不过你我论道之语!”

    “现在孔明既然已知节流之法,可知当如何开源?”

    他将这些告知孔明,不是单纯教授知识,而是希望孔明能理解他的改革思路!

    现在孔明已经主动提出了第一种改制手段,那接下来就要孔明理解第二种手段了。

    诸葛亮听闻此言,自是再度沉思。

    虽说他现在已经理解生产力和社会运转的关系。

    可如何发展生产力,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生产力这种抽象的东西,当如何通过政策来推动发展?

    除了调整产业结构之外,他暂时想不到任何办法。

    思虑及此,他再度发扬了自己不懂就问的精神,再度下拜道:

    “学生亦不知也,还望先生解惑!”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


同类推荐: 快穿生子,反派更宠谁还要男主啊重生之我不做舔狗,校花急了毁我骨肉,我成大帝你哭什么?弃妇掉马后,怒打渣男脸!逼她换嫁后,全家哭着求原谅四合院:我的姐姐何雨水她深陷修罗场,恋爱脑大佬气疯了通古今:我朱柏养了整个大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