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历史直播:祖宗!我的书店都空啦第135章 李世民

第135章 李世民

    贞观二年

    李世民步入朝堂,群臣早已恭候多时。

    他的步伐稳健,目光如炬,透露出一种坚定与果决。

    群臣见状,纷纷躬身行礼,朝堂中回荡着一片恭谨的氛围。

    “众爱卿,今日召尔等前来,皆因光幕。”李世民的声音在朝堂上回响,沉稳而有力。

    魏征,直言进谏,声若洪钟:

    “陛下,倭人狼子野心,虽此时仰慕我华夏文化,然屡次侵犯我国边陲,其贪婪本性已露无疑。

    我大唐建国之初即遭遇外侮,岂能让这些岛夷轻易得逞?”

    长孙无忌,家族荣耀铭记于心:

    “魏公所言极是,倭人之患,由来已久。

    昔日汉朝,便以其为‘倭奴’,可见其卑微。

    今日大唐,更需彰显国威,不可养痈遗患。”

    房玄龄,智谋深远,细思量:“诸位大人,我大唐当前国力昌盛,但也需内外兼顾。

    对外,我们要展现大国风范。对内,则须安定人心。

    倭人的挑战,正可作为我们展示国力的机会。”

    杜如晦,谨慎周全,补充道:“房兄言之有理,但我们还需考量战事对民生的影响。

    宜采取先礼后兵之策,以显示我大唐宽厚仁慈的一面。”

    程咬金,豪情满怀,拍案而起:“诸位,倭人欺我太甚!

    我大唐将士个个身怀绝技,只要陛下一声令下,定让他们见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勇士!”

    李靖,军事大家,冷静分析:“陛下,诸位大人所言各有千秋。

    臣以为,应对倭人,既要彰显国力,也要审慎行事。

    我建议,先派遣使者前往交涉,同时加强边境防御,做好备战准备。

    如此双管齐下,既显我大唐胸怀天下之气魄,也能有效震慑异邦。”

    李世民听完众臣论述,眼神中流露出英锐的光芒。

    他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身为帝王的自己。

    他站起身,声音铿锵有力:“诸位爱卿,倭人的挑衅,不可姑息。

    我大唐不仅要有包容天下的胸襟,更要有保卫家园的决心。

    按照李靖将军的意见,先外交后军事,务必做到师出有名,民心所向。

    大唐,绝不允许任何威胁动摇我们的根基!”

    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皆在座,各人心中皆有隐忧,却也深知需以国事为重。

    李世民继续开口,语气沉稳:“我大唐虽现处盛世,然历朝兴衰,皆有前车之鉴。

    玄宗之世,安史之乱,国都六陷,虽非一朝一夕之变,却警示我等不可轻忽。”

    房玄龄,这位丞相,以他的智慧和稳重回应:

    “陛下所言极是,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然晚年失察,用人不当,致国力衰微。

    我等当引此为戒,常思国家安危,慎终如始。”

    魏征,直言敢谏,其言辞犀利,却总能切中要害:

    “陛下,臣以为,玄宗失国,非仅安禄山叛乱之故,实乃朝中佞臣横行,忠良受排挤,国策失衡所致。

    臣等须常怀警惕之心,广纳贤才,远小人,如此,方能确保国泰民安。”

    杜如晦,深谋远虑,其言辞中透着深远的洞察:

    “陛下,玄宗晚年虽有罪己之诏,然悔之晚矣。

    我等当以史为镜,不待祸起萧墙,即行修政,防患于未然。”

    李世民听罢,深感众臣之言,心有戚戚焉:

    “我大唐欲长治久安,非仅兵强马壮之功,更需民心所向,朝政清明。

    吾等当以玄宗之失为戒,勤于政事,亲贤远佞,以民为本,方能保我大唐江山永固。”

    房玄龄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陛下英明,臣等定当协力,以陛下之宏愿为己任,共谋大唐之隆盛。”

    魏征亦附和:“臣等誓以身许国,不负陛下所托,共铸盛世,使后世子孙享太平之福。”

    杜如晦最后总结:“陛下,臣等愿追随陛下,以史为鉴,励精图治,使大唐基业千秋万代,永垂不朽。”

    李世民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对这些辅佐他开创盛世的肱股之臣,充满了感激和信任。

    他深知,大唐的兴衰,不仅在于他一人之智勇,更在于这些贤臣良将的辅佐和智慧。

    贞观之治,不仅是一代明君的功绩,更是君臣上下一心,共同开创的盛世华章。

    众人此时才有心情观看光幕,李世民微笑着说道:

    “秦王政虽以武力一统六国,然其残暴之名,亦载于史册。

    尔等以为,王翦等人何以能在如此君主之下,成就大业?”

    魏征,这位直言敢谏的大臣,缓缓开口:

    “陛下,王翦之所以能立下赫赫战功,并非仅凭军事才能,更在于其深谙人心,知兵之道,且能审时度势。

    观其待士卒,与之同甘共苦,实为得军心之要。

    且其用兵,不急于一时之胜,而是审慎布局,待机而动,此乃兵法之精髓。

    即便在秦王政之下,亦能保全自身,实乃智者。”

    房玄龄接着道:“臣闻,王翦五次求地,实非为己谋私,而是深知君主之心。

    秦王政虽残暴,但王翦此举恰是稳固其地位,避免生疑。

    王翦既可开疆拓土,又能保全自身,确为罕见的政治智慧。”

    李世民听罢,点头赞许:“两位爱卿所言极是。

    王翦之智,不仅在于战场上,更在于朝堂之下。

    他既能得士兵之忠心,又能得君主之信任,实为难得。”

    此时,长孙无忌插话道:

    “臣以为,秦王政之所以能一统六国,除了王翦等人的功绩,更在于其能以武力实现统一,尽管手段残暴。

    但王翦等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清醒,以智取胜,实为不易。”

    李世民闻言,面露深思之色:“无忌所言,正合朕意。

    秦王政虽以残暴着称,但王翦等人能于乱世中,凭借智慧与勇气,立下不朽功勋,其智其勇,亦当为我大唐将士之楷模。”

    再次观看光幕后他继续说道:

    “古之亡国,往往非一朝一夕之故,齐国虽有君王后之贤明,终不免为奸佞所误,此乃国之大忌。

    齐王建之失,非但在于不辨忠奸,更在于轻信小人,失策于国事,终致国破家亡。”

    房玄龄深表赞同:“陛下所言极是,臣观齐之亡,实乃人心之失,后胜辈之贪婪误国,齐王建之昏庸无能,皆因不辨忠奸,不纳忠言。

    《大学》有云:‘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齐王建若能明辨是非,听从即墨大夫之谏,或许尚有一线生机。”

    魏征言辞恳切:“臣以为,齐之亡,不仅是君臣失策,更是国之根本在于道德仁义之失。

    陛下常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向背,乃国之根本。

    齐王建不恤民情,不恤国事,终致民心离散,国力空虚,为秦所乘,此乃国之大患。”

    杜如晦语重心长:“臣闻齐王建不识时务,不辨忠奸,终致国破家亡。

    此亦警示我等,为政者当明辨是非,知人善任。

    齐之亡,虽有其时,亦有其人,非但君王一人之过,实乃群臣失职,国政失序之故。”

    长孙无忌感慨:“臣闻齐王建之亡,非一日之寒。

    君臣失和,内政不修,外敌乘虚而入,此乃国之大患。

    陛下英明,以史为鉴,知人善任,励精图治,此乃我大唐之福。”

    李世民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齐之亡,虽因人误国,亦是时势所迫。

    古语云:‘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朕观天下大势,知时务之重,故广纳贤才,从谏如流,以图我大唐万世之基。

    齐之亡,虽为史鉴,亦为我等之警钟。

    朕望诸位爱卿,皆能明辨是非,忠于职守,共筑我大唐盛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


同类推荐: 爱情公寓里的美食家高武:呦吼吼,妖孽哪里跑领主:想苟我却拿到BOOS剧本半卷残书医残生边路天王历史王朝崛起短视频引领工业革命火影:这个邪恶的宇智波自成一派玄幻:起猛了,老祖们越强越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