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打开讲义第 127 页。我们这一科讲到丑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
佛陀前面是讲到六根的差别功德,到这一科就正式要我们修学者很详细地去拣择六根的这些差别功德,来选择一个圆通本根,也就是我们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个所观境。
为什么要选择所观境呢?在这一段的寅一“劝简略明”当中提出了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你六根的修学一定要一门深入,所谓的“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虽然烦恼是普遍在六根活动,但是你不可能同时去攀缘六根,这样子到最后一定被烦恼打败,因为你的心力分散。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说,譬如掘井,深造自得。你看你口渴,要挖井,你不可能同时挖六个洞。你挖六个洞,一辈子也挖不到水。你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统一地挖一个洞,那你才能够得到水。也就是说,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当中,一定要集中在一个所观境,你才能够深造自得。所以你必须要去选择一个圆通本根,因为你没有选择余地,你一定要找一个根,一门深入的。
第二个,你选择一个圆通本根跟没有选择一个圆通本根,是差很多的效果,日劫相倍。在事相上,法门的确是有高下的差别。你看,佛陀把法门比喻作“乘”!你说你从这边到台北去,你坐汽车跟骑脚踏车肯定是不一样的。法门的确是有它契机性的差别。一个契理契机的法门,的确能够使令我们很容易上手,所以你非选择不可。
所以,六根的理性是相通的,但六根的事相的确要拣别。这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的两个理由,这个在这段有说明。
第二个,我们应该怎么去选择呢?
佛陀告诉我们三个方法:第一个,合离;第二个,浅深;第三个,圆通跟不圆通。那要照这样子选择下来,当然就是剩下耳根圆通。正如印光大师说的,耳根容易摄心。在整个六根当中,我们对于音乐、对于声音,最容易产生专注。我们眼睛本来在看一个东西,突然间有声音,我们很容易被声音牵着走,因为声音对我们影响太大。只要听着声音,我们其他的根都可以放下,很自然放下,它的主导性特别强。所以,用耳根来运作是最容易摄心的。第二个,印光大师强调它特别养神,它没有疲惫的感觉。它能够让你白天去听佛号,晚上也听佛号,它就没有疲惫、厌烦的感觉。不像你用第六意识,用久了你会厌烦、会疲惫。所以,在我们由业力所招感的六根当中,耳根的确是扮演非常好的一个“门”,一个下手处。
在这一段佛陀是作一个简略的说明,也等于是有一种劝勉我们好好地去选择的意思。
寅二、因疑广示 分二:卯一、疑请;卯二、广示
阿难尊者听佛陀讲到前面的这一段开示以后,产生了三种疑惑。这个时候佛陀就根据阿难尊者的疑惑来广泛地开示,来破除他的疑惑。这当中分两段:第一个,疑请;第二个,广示。
阿难尊者因为心中有疑,来请示佛陀。看阿难尊者是产生什么疑惑。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这段经文是很简单,我们把它作一个消释。
阿难尊者白告佛陀说,世尊!为什么在六根门头当中我们产生回光返照,只要深入其中的一根,把这一根的妄想破坏了而回复到清净,就能够使令所有的六根都得到清净呢?为什么一根清净六根都清净呢?
这个地方表面上提出一个问题,但是古德说,其实阿难尊者的问有三层含义,从后面佛陀的回答可以看得出来:第一个,就是这个经文所表达的,为什么深入一根的观照能够使令六根清净?这第一个。第二个,如何一门深入,如何正确地去一门深入?第三个,当我们一门深入以后,应该怎么来做一个下手,第一步要怎么做?当我们选择了这个圆通本根以后,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做,才能够去破坏这六根里面的虚妄的力量。提出了三点。
这以下就是根据阿难尊者的这个疑请,佛陀作了种种的广泛的开示——有关六根的相互关系。
卯二、广示 分二:辰一、约研破总示;辰二、约行相别示
佛陀因为阿难尊者的启请而广泛地开示它的内涵。这当中分两段:一,约研破总示;二,约行相别示。
辰一、约研破总示 分三:巳一、就法研破;巳二、借喻显理;巳三、以法合喻
“约研破”,这个“研”就是研究六根的烦恼相貌,叫作研;“破”就是谈到破除的方法。先研究它的烦恼相,再破除,来作一个拢总的指示。这当中分成三小段:一,就法研破;二,借喻显理;第三个,以法合喻。
巳一、就法研破
【图一】
首先就着法。这个法指的是什么呢?是阿难尊者自己所证得之法。阿难尊者当然是证得初果,就着初果的法来研破。这个地方有两大段,第一个讲到阿难尊者所证得的法“情执尚深”,这当中有“我执未尽”跟“法执全在”。看第一段。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这个地方就说明,身为阿难尊者,你为什么要选择六根?因为你非选择不可,因为你有法执嘛。佛告阿难,说你现在已经证得了小乘见道位的初果,初果当然就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了,对于六尘的粗的分别已经不生起了。因为他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他灭除了三界的有情众生当中的一个“见所断惑”,三界的见惑已经断除了,也证得了无我的真理。但是俱生的我执,这个微细的我执还是存在的,所以仍然没有能够完全了知在六根当中所累积的无始以来这种虚妄的习气,这个就是所谓的思惑。这个思惑要到修道位才能够慢慢地断除。他的我执未尽,就是破了分别我执,俱生我执还在。
更何况在六根当中那种微细的“生住异灭”。我们烦恼有四种相貌:生、住、异、灭。这种种产生的“分齐头数”,包括了我们讲“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一念的妄动产生了三细六粗,这种种的差别相状,那更难掌控。
佛陀诃责阿难尊者“法执犹在”,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选择六根呢?因为我们的确有法执啊。有法执的话,每一个根对我们的效果的确不同,因为我们不能够法法自在。所以凡位的众生的确要选择六根,这个在事相上你必须要拣别的。
这以下佛陀就把这六根的关系详细地说明。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先提出一个问。说你现在姑且去观察,你现前身心世界的六根门头,到底是一还是六?“一”的话就完全相同。如果是“一”的话,那你选择哪一根都一样了。如果选择“六”,那么六根完全不同。六根完全不同那就糟糕了。六根完全不同,那你断了耳根的烦恼,你还得去断眼根的烦恼,还要断意根的烦恼,因为它六根完全不同。所以,到底它是完全相同,还是完全不同,这个要拣别出来。
我们先看“非一”的情况。“阿难!若言一者”,假设六根的功能是完全相同的,那么“耳何不见”?你耳朵为什么不能见东西呢?眼睛为什么不能去听声音呢?头部为什么不能走路呢?双脚为什么不能说话呢?可见得,六根的作用的确是有它的各别独立的体性的。既然有它的各别独立体性,当然要再拣别了,因为它“非一”嘛。
看“非六”。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但是它也不是完全的“六”,它也不是完全不同。假设六根是决定成六,是各各不同,那各各不同就糟糕了。六根是完全独立,那我们修行就要修六次,耳根圆通修完,还要修眼根圆通乃至意根圆通,因为它完全独立。所以它不能说是完全不同。
比方说,我们在楞严法会当中,佛陀为汝等众生来宣扬首楞严王大定的微妙法门,那么阿难尊者你六根当中是用哪一根来领受佛陀的法音呢?阿难说,我是用耳根来听闻佛陀的法音。佛陀说,你用耳朵来听佛陀的法音,那跟你的身业、口业——身、口二根有什么关系呢?你为什么耳根听了法音以后,你会用嘴巴来问问题,身体会感到很恭敬,起来跟佛陀顶礼呢?因为你是用耳根听,就算你感动,你有很多的感觉、想法,也应该是在耳根里面活动,怎么会跑到身根、跑到口业去了呢?你那个声音是从耳朵进去的,怎么到最后嘴巴也开始动作了,身体也开始动作了?可见得六根的确是有它相通之处。所以说,声音是从耳根进去,但是它表达出来却是身口意六根的活动,所以你不能够说六根是完全独立的。
所以作总结。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六根的相互关系,这以下作一个总结:它是“非一终六,非六终一”。从功能上来说,它不是一而是六。这个“终”就是毕竟,它毕竟是六。因为“用中相背”,前面说过,在作用上的确是有它的差别,但是“非六终一”,从体性上来说它却是一而不是六,因为它“性中相知”。所以,我们终究不能够说这个六根决定是一或者决定是六。所以阿难当知,这个六根它非一,因为它“用中相背”;非六,因为它“性中相知”。
那么这六根怎么来的呢?是我们无始劫来因为颠倒的妄想而沦落于生死,所以把这个圆满湛然不动的清净本性虚妄产生了一跟六的差别,我们讲“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虽然阿难尊者证得须陀洹果,已经能够“六销”,就是对六尘不再生起粗的分别,所谓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但是“犹未亡一”,对于六根门头当中妄想的结使还没有真正地消除,还没有回归到一念心性。
这个六根是一是六?我们这样讲,六根它有两个方向:它向外的时候变成六。你看六根向外活动的时候,那真的是六,因为你耳朵真的只有能够听,眼根只能够看。所以当六根是向外活动的时候,变成“六”。但是当六根向内回光返照的时候,它又变成“一”了,因为它六根到最后回归的就是一念心性。这就构成了“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所以你说这个眼根,它回光返照的时候变成见性,耳根变成闻性,而这两个都是完全一样,见性跟闻性都是完全一样。所以,向内的时候就找到共同点了,向外的时候就产生差别相了,就是所谓的“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这个就说明整个六根的相互关系。
巳二、借喻显理
这以下佛陀讲出一个现实的譬喻,来开显六根非一非六、即一即六的深妙道理。
【图二】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比方说太虚空(太虚空就比喻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它当然是所谓的“一”。但是你在这个同相的太虚空当中参杂了很多不同的器具,你放了一个圆形的器具,或者放了一个方形的器具。因为器具的形状不同,就产生不同的虚空,叫作异空。你放了一个圆形的器具,就产生一个圆形的虚空;你放了方形的器具,就产生方形的虚空。就是说明这个六根,因为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了不同的作用。
“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前面是讲到六根的往外去攀缘的作用,产生“异空”;这以下,当我们“除器”,把这个大小方圆的器具除掉,回光返照,去单独地观察太虚空,其实虚空又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又变成“一”。
所以说,“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从太虚空的角度,它又怎么能够让你切割成同或者是不同呢?更何况是所谓的一或者不是一呢?就是说,虚空是一样,但是摆了不同的器具,就产生不同的差别。
这个六根,你的确要很好地掌控。因为你未来在整个修行当中,整个观照的活动都在六根。就像佛陀说的,你要打开结之前,你要知道这个结是结在哪里。你了解你的问题点,你才能够真实地去观照。
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家体会一下,讲到一个小老鼠的故事。说有一只小老鼠它胆子很小,看到什么都怕,它看到人也怕,看到小狗也怕。所以它就觉得说,老是觉得怕不是个办法,它要学胆量。它就想,这个宇宙间哪一个是最有强大势力的呢?它想,哦,天空是最有强大势力的,它就想跟天学习。它找天空的时候,天空说,你不能跟我学习,我也是怕的。说你怕什么呢?我很怕乌云啊。乌云能够遮蔽天日,乌云一来的时候就把我遮住了,我是怕乌云的。那小老鼠说,乌云很厉害,我应该跟乌云学习。它就跑去跟乌云说,我是很怕,你可不可以教我怎么样不怕?乌云说,我也很怕的,我很怕风。风一吹的时候,雾消云散。你看,风一来的时候我就被吹走了。小老鼠看风很厉害,就跑去跟风学习。说风啊,你要告诉我怎么样让我不害怕。风说,我也是很怕的,因为我很怕墙壁。前面有一道墙壁的时候,就把我给挡住了。小老鼠又去找了,墙壁啊,你真的是很厉害,你看你那么厉害,风已经很厉害了,你把这个风一挡就挡住了。墙壁说,我也是很怕,我很怕小老鼠。你在墙角上给我挖几个洞,我哪一天就“啪”,整个垮下来。小老鼠说,那我是最厉害的。这意思就是说,因为小老鼠刚开始的心是向外攀缘,向外攀缘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障碍,六根就很多障碍。但是小老鼠回光返照的时候,回归到它的一念心性的时候,它就找到了自性。
其实六根的道理也是这样。你去向外攀缘,那你就受这个器具的影响:这是方形的器具,这是圆形的器具。但是你要回光返照,把器具拿走以后,其实就是虚空。所以这个六根它就是两个方向:一个向外,一个向内。当你要向外攀缘,那你就是障碍重重;但你一回光返照,你就觉得你功德具足。这六根是很妙的。
巳三、以法合喻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所以六受用根到底是一还是六?它的道理就与前面太虚空跟群器的关系是一样的,你说它是六也对,说是一也对。
辰二、约行相别示 分二:巳一、明从真起妄六用偏局;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
这以下约着六根的差别行相来各别地解释。这当中分两段:巳一,明从真起妄六用偏局;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
巳一、明从真起妄六用偏局 分二:午一、别示生起之由;午二、总结偏局之相
凡夫因为迷真而起妄,使令六根的作用就偏局在某一种范围。古人说,眼根只能够攀缘色尘,耳根只能攀缘声尘。这当中分二段:第一个,别示生起之由;二,总结偏局之相。
午一、别示生起之由 分六:未一、示眼根结相;未二、示耳根结相;未三、示鼻根结相;未四、示舌根结相;未五、示身根结相;未六、示意根结相
“别示生起之由”,各别地解释凡夫六根生起的缘由。分成六段:
未一、示眼根结相
首先我们看凡夫眼根的结相。这个地方就很重要。我们知道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空假中三观是在六根活动,那么六根里面到底有什么内涵,你要清楚。
我们一般讲六根六根,其实“根”当中有三个东西,我先说明一下。第一个,所谓的见精、闻精乃至于知精,这个见闻嗅尝觉知之精,有这六根的精;第二个,胜义根;第三个浮尘根。你要了解它。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朶,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这每一段经文都分成三段:第一个就是所谓的见精,第二个胜义根,第三个浮尘根。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到这个地方形成了见精。这个见精是怎么形成的呢?就是由光明跟黑暗两种的形状相互的显发、相互的对比。也就是说,众生的心性本来是一念心性,但是一念妄动以后,把妙明的真空变成晦昧的顽空,就好像日被云所遮一样,就构成了一个明暗的相状,一个晦昧的相状。那么这个晦昧的相状,它又产生“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这个晦昧的明暗就是:说它是暗,又不是全暗;说它是明,也不是全明,一种明暗参杂的相状。好像太阳被云遮住,那种若明若暗的相状。这种明暗参杂的相状,会相黏于我们一念心性而产生一种见精的功能——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了第八识的见分。这个地方讲“由境牵心”。当然,这个境是很微细的。三细,阿赖耶识那个三细的境,就产生了见分。这个见分,见精,是完全心法。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这个地方就讲到胜义根的形成。“见精映色”,这个“映”就是相对,相对色尘。“结色成根”,这个“结”就是揽取,揽取色尘而成为胜义的眼根。而这个胜义的眼根,它“目”,就是名,名之为清净的四大。就是,这个胜义的眼根是见精跟色尘所成的。但这个色尘是一个很微细的,不可见,眼睛不能见的,叫清净四大,这个就是胜义根。
“因名眼体,如蒲萄朶,浮根四尘流逸奔色。”这个“因名眼体”,就产生了浮尘根。因就是依止,依止这个清净四大的胜义根,以它为自体而产生了浮尘根。海公说,胜义根就像一个模型一样,把色法灌进去就变成了浮尘根。就是,浮尘根是以胜义根作自体的。因为有胜义根的关系,依止胜义根为自体而产生一个像葡萄朵的浮尘根。好像吃的那个葡萄一样,这个眼珠子就产生了浮尘根。所以“浮根四尘流逸奔色”,当这个浮尘根产生以后,我们这个明了的见精就依止浮尘根跟胜义根,就开始“流逸奔色”了。这个浮尘根的结构是四尘,就是色香味触四尘所成。就依止这个浮尘根,就到处地去攀缘色尘,然后就循色流转,奔腾于色尘当中,从此以后我们的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尘。
所以你看每一个根打的结,它打了三个结,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第一个见精,第二个胜义根,第三个浮尘根。当然,我们今天的关键在胜义根,但是胜义根它往内的话是见精,再往外一层的话就是浮尘根,这个地方要清楚。
未二、示耳根结相
我们再看耳根的结相。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这个道理都一样。由于外在动静的声尘相互的击发,比方说假设以动来击静,这个静相就消失而生动相;如果是以静来击动,则动相消失而生静相。这个动静二相互相的击发,就在一念的妙觉圆满的心中而相黏一念心性,产生了闻精。一念妄动以后,一念心性就“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产生了见闻嗅尝觉知,第八识的见分产生了。这个时候是精,还没有色法。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胜义根产生了。由于听精再相对于声尘,“卷声成根”,这个卷就是收摄,把声音收摄成这个胜义的耳根。而这个胜义耳根,它名为微细的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也是依止这个胜义耳根为自体,又产生了“如新卷叶”,好像新生的还带着卷的树叶一样。这个浮根四尘是由色香味触四尘所成。我们的听精就依止胜义耳根乃至于浮尘根,就像瀑布一样攀缘于外在的声尘。而从此以后,我们的耳根就不能超越声尘。这是耳根形成的过程。
未三、示鼻根结相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这个鼻根的打结相状也是三种:第一个由“通塞”,这个通就是畅通,塞就是阻塞。这畅通跟阻塞两种相状来互相地显发。因为它是通,它就不是塞;由塞就不是通。所以在一念心性当中,由通塞两种相状相黏于一念心性而产生了嗅精。此嗅精再相对香尘,就领纳香尘而转成了胜义的鼻根。这个胜义鼻根它的组织结构是一种清净四大所成。我们再依止这个清净的胜义鼻根为自体,又转成了浮尘根。浮尘根就像双垂爪,就像两个爪下垂的相状,那么它的结构是浮根四尘,就是色香味触所成。由此,嗅精就根据胜义根跟浮尘根这二根,就攀缘于香尘,奔腾于香尘之中,从此这个嗅精就再也不能离开香尘,是这样来的。
未四、示舌根结相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恬”跟“变”,恬就是我们舌根不动的时候叫恬,因为舌根不动的时候是平淡无味;变就是我们舌根转动的时候,就有酸甜苦辣的滋味产生。由恬变两种滋味互相的对比,在一念心性当中它就相黏于一念心性而产生了尝精。而这个尝精相对于味尘就“绞味成根”。这个“绞”就是彼此绞在一起了,色心二法就分不开了。绞在一起了,就转成胜义的舌根,而这个胜义舌根的组织结构是一种微细的清净四大。然后再依止这个微细的清净的胜义根,转成比较粗显的浮尘根,就像“初偃月”,像月初的那种半圆的形状。“浮根四尘流逸奔味”,我们就根据这个胜义根、浮尘根,就奔驰于滋味当中,就从此再也离不开滋味了,这个活动范围不能离开滋味。
未五、示身根结相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这个身根是怎么产生?为什么会有根呢?“由离合”。离就是分离,触尘跟身根分离的情况;合,这触尘跟身根相合。由这两种相摩,就是互相的交接,所以在一念心中,因为离合二种相状相黏一念心性而产生了觉精;而这个觉精再相对于离合两种触尘,再抟取这个触尘而转成了胜义身根。这个时候的胜义身根,它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清净微细的四大。依止这个清净微细的胜义身根,再转成比较粗显的浮尘身根,它形状像“腰鼓颡”(这个中国没有,印度才有,中间很小,两边比较大的)。这个腰鼓颡的结构是浮根四尘,就是色香味触所成。这个觉精就依止胜义根跟浮尘根,流逸奔驰于触尘当中,就从此再也离不开触尘。
未六、示意根结相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由生灭”,这个意根所对的是法尘。这个“生”是生法尘。当我们心中有种种想象的时候叫生法尘。第二个是灭法尘。当我们心中的想象消失的时候叫灭法尘,就是没有想象的时候。由生灭两种法尘的相续,由生而灭,由灭而生,这两种辗转相续,由这生灭两种的法尘相黏一念心性而成就了一个知精;再依止知精,再相对于这个生灭的法尘,揽取这个法尘而转成胜义的意根。这胜义的意根是一种清净微细的四大所成。再依止这个清净微细的胜义的意根的功能而产生种种的思量,“因名意思”,就产生了思量的作用。它在思量的时候,就好像“幽室见”——在黑暗当中见种种物,似见不见。比喻这个意根在思惟法尘的时候是似有似无、似见非见的状态。再依止这个胜义根就转成浮尘根,意根的浮尘根就是肉团心,我们说心脏。“流逸奔法”,就奔驰在生灭的两种法尘,这个意根就再也离不开法尘。
佛陀讲这个六根的打结之相,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开始进入到六根,要把这个结解开来,那你就注意这个结是怎么结的。当然,这个地方以耳根来说,有闻精、胜义根跟浮尘根,它的关键在胜义根。这个胜义根,它的结构,是由于色尘的牵动而有的,由境牵心,再由心取境。意思就是说,胜义根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体,所以它每一个胜义根都具足了五阴的混浊——色受想行识,因为它的结构就是色心的和合
佛陀讲这个打结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是这样子的一个相貌,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为什么会转成这样的一个胜义根,然后才能够回光返照。你现在要回光返照,要就路还家之前,你要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然后你再逆向操作,就回去了。
当然,我们从胜义根的角度是先有识,识阴、行阴、想阴、受阴,再转成色阴,是由细到粗。我们要回去,就先破色阴再破受,再破想,再破行,再破识。就是来的时候是由细到粗;你现在回去就要反方向,就由粗到细,就像洋葱它有五层。它出来是从识阴出来,一念的妄动产生八识的见分,然后产生感受、想法,最后变成浮尘根、变成色阴。但你回过去,刚好逆向操作。所以,我们要先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才能够知道怎么回去,是这个意思。所以它后面开始破的时候先破色阴,就是这样子的。
午二、总结偏局之相
把六根的偏局的相状作一个总结。看经文第一小段,“由迷成六”。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这个地方先作说明。所以我们知道,六根的生起过程是“由彼觉明”。这个“觉明”就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是本觉的、是妙明的。但是一念妄动以后,就有“明明觉”,就有一念无明的妄动。第一个“明”就是无明的妄动,增加了一个妄明而产生了能所的对立。这个时候产生了种种的妄想,就会依止这个无明的妄想的活动“失彼精了”,失去了本具的精纯明了之性。将清净的心性相黏于外在的尘相,而形成了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的作用,那么就产生了所谓的“失彼精了,黏妄发光”。是这样子来的。就是产生了妄动,就有很多很多的色尘出现,跟色尘再相黏就产生六根。就把前面的六根的结相作总结。
最后看“离尘无体”。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所以,六根的活动就再也离不开六尘。当我们离开了暗相跟光明之相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不了见的功能;“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离开了动静二相,我们听的功能也就消失掉了;离开了畅通跟阻塞两种相状,我们嗅闻的功能也就不能生起;离开了变味跟恬味两种滋味,我们尝的功能也就没有根源;如果离开了离跟合两种触尘,那么我们觉知的身根也就本来不存在;离开了生灭两种法尘,了知的意根也就没有依托的处所。
所以,六根的作用是离尘无体的。所以你看,我们一开始是从六根进去,但是它最后是破六根,就把六根破掉。就好像说,一个太虚空,我们安立了很多的器具,把这个器具拿掉,蕅益大师讲“除器”而恢复它原来的空,最后还是把六根的功能破掉。六根破掉以后,就回复到本来面目了。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修行的消息先透露出来。六根是离尘无体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先破外尘,先脱离外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
【第五十八讲】
同类推荐:
我一个精神病,吃鬼很正常吧、闪婚首富大人乖乖宠我、主宰之王秦尘、嫡女王妃美又娇,王爷看着她作妖、亲你,吻你,谢少被千亿前妻拿捏了、医妃早上搬国库,晚上冲喜嫁残王、渣男前夫追求真爱,我高调转嫁豪门、睡了上司后,身份瞒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