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第五十九讲】

【第五十九讲】

    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 分二:午一、明返妄圆拔;午二、明归真互用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1页。巳二,明返妄归真六根互用。

    当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要掌握两个重点:第一个是内心的安住,第二个是内心的降伏。安住跟降伏,其实是牵涉到整个理跟事的相互作用。我想,我们刚开始修学,一定是先把内心安住下来。那么当我们安住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能安住在一个有为的事相。我们不能够说为了三宝的功德而修学,也不能因为众生的苦而修学,这是不对的。因为有为诸法都是生灭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你作不了主的。所以,我们依止事相而住,就会躁动不安。所以我们刚开始一定要找到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现前一念心性,然后安住下来。这个安住其实就是确定你修学的目标。

    你看,我们一个人安住以后,他的修学是怎么样?印光大师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所有的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发动,最后的功德还是在开显一念心性,所以我们讲“法法消归自性”。一个人会讲这句话,表示他已经安住下来。他走得快慢是一回事,起码他已经是如实安住了,他找到家了。比如我们今天去台北,整个方向的定位已经清楚了:我要怎么走,我的目标在哪里,很清楚。过程会有些曲折,没关系。所以,刚开始修学,一定是确定你的目标在哪里。古人讲,你安住了没有?

    这个地方当然是以离一切相的理体来安住的。

    安住以后,接下来就是事相的对治了。因为理体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超越时空的,而你修行一定要有一个所观境:你在哪里修学,你的烦恼在哪里活动。我们烦恼,要断惑证真,但烦恼在哪里?所以,当我们安住以后,就开始要找事相上的对治。

    我们的身心世界有六根、六尘、六识,在本经当中,最好的一个对治烦恼的处所,就是六根,六根门头。为什么呢?因为它向外可以攀缘六尘,向内可以牵动六识,它刚好居在中间。所以,整个《楞严经》,它的所观境其实就是在六根当中。特别我们到了二十五圆通,我们会强调这当中有两个圆通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是耳根圆通,另外一个是念佛圆通,念佛圆通是强调意根的。一个是从耳根的反闻闻自性而趋向真如本性;一个是从忆佛念佛,思惟诸佛的功德而产生强烈的皈依,而产生感应道交。蕅益大师说,这两个都非常重要。一个是从耳根入手,一个是从意根入手。所以对治烦恼,基本上用功的处所,就是在六根当中生起观照。

    所以,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第一个,先把自己修学的目标确定,然后再六根当中念念起观照。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使令自己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能够成就诸菩萨万行的功德圆满。这是本经主要的修学概念。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六根的对治,应该怎么对治的问题。巳二是讲“返妄归真六根互用”,前面是讲“迷真起妄六用偏局”。返妄归真,就是从众生的妄想当中回归到真实的心性,这个时候六根的功能就能够互相地通用。所以,返妄归真是讲因地的修学,六根互用是果地的功德。这当中分两段:第一个,明返妄圆拔;第二个,明归真互用。

    午一、明返妄圆拔

    首先我们看返妄圆拔。返妄就是在众生的妄想因缘当中而回光返照,圆拔就是圆满地拔除六根当中五阴的障碍。这当中有三段。

    【图一】

    我们看第一段的经文。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曜。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当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后,我们开始对治,就开始经常地观照六根。那怎么对治呢?这个地方讲:“汝但不循动静。”蕅益大师说整个《楞严经》的下手功夫就是“不循”这两个字,就是不随顺。当然,这个地方是依止止观力量的现前而产生不随顺。比方说,耳根不随顺于动静二相而转,身根不随顺于合离二相而转,乃至于眼根不随顺于明暗二相而转。就是说,我们六根去接触六尘的时候,我们生起一种返妄归真、正念真如的观照,这个时候就不再随顺外在的诸有为的生灭变化之相而转,那么六根慢慢地就脱离六尘的系缚。

    我们看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出现。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刚开始我们在六根当中,你不可能经常注意六根的。我们讲过,你可能注意耳根或者注意意根,你刚开始先一门深入,先把一个门看好,不要让贼活动。或者我们依止耳根,或者念佛人依止意根,把这一根当中五重的障碍,这个五阴的障碍,把它“脱黏内伏”。脱黏就是脱除外相之黏,内伏是内伏心中之妄想。因为六根当中每一根都有五阴,这个五阴是五重,最外一层,最粗的,就是色阴。脱黏是先脱除外在这个色阴。这个色阴包括前面的动静、合离、明暗等诸有为相。你六根当中绝对不要让这六种相把你给黏住了,黏住以后你就完蛋了,你就很难离开生死。这个“黏”,就好像强力胶把你六根黏住。我们的六根很难脱离六尘,也是这样,因为六尘就把你给黏住了。

    那我们怎么把这个黏住解开呢?就是前面说的“不随妄转”。先脱除外相之黏,然后再慢慢地从六根当中去破除心中的受想行识这四种妄想,最后“伏归元真,发本明耀”,使令内心能够回归到这个离诸对待的一真法界,而本具的光明就能够全部显现。最后的结果是“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一旦我们的本具光明显现出来,其余五根的种种障碍,也都能够相应地拔除而圆满地解脱,就是我们说的“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提出了两个重点。

    他说,这个地方其实道尽了整个首楞严王三昧修学的因果。从因地来说(蕅益大师说),“不循”二字是下手功夫。因为那个六根一向外,你一定被六尘黏住,你就完了。所以你这个修行人要经常保持警觉。

    我们不是说不要去接触六尘,其实你也做不到。你说,我眼睛一辈子都不看东西,你也做不到;耳朵不听声音,也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声音现前的时候,你观照力要现前,“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从这个“相妄性真”当中,我们放弃了生灭的相状,依止真实的理性。所以这个时候回光返照真实的理性,而放弃了虚妄的相状。我们讲舍识用根,就是不要去攀缘六尘,从六根当中回光返照。所以“不循”这两个字是下手功夫。

    其次,蕅益大师提出,这个“应拔圆脱”,最后这四个字,“圆”这个字是很重要。首楞严王三昧是一个圆教的法门,它是顿超的。顿超的法门就是说,只要在一个法门当中得到成就,其他的法门相应的功德全部现前,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一成一切成。

    《楞严经》修学的基本思想是掌握先机。你看我们一般在修四念处,大概六根跟六尘接触了以后,已经打成一片了,纠缠不清了,烦恼开始活动了才开始对治的: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我们一般人很少能够掌握六根跟六尘接触的那一刹那就开始起观,很少这样子,没有那么快的。所以《楞严经》的关键就是,你要觉悟得快。为什么《首楞严经》在临命终的时候,它断烦恼、远离障碍特别快?因为它往往在六根活动的时候就开始注意了。所以,这个地方的“不循”,就是你要能够训练,自己的警觉性要高,最后的结果就能够从一根当中而成就整个六根的解脱,叫作“圆”。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楞严经》修学的因果标出来。

    午二、明归真互用 未一、证互用之相;未二、示互用所以

    就是当我们的心归于真实的心性以后,六根有什么样的功德呢?就能够相互地通用。这个地方有两段:未一,证互用之相;第二个,示互用所以。

    未一、证互用之相

    先证明六根互用的相状,首先我们看第一段,“六根互用”。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六根的启动,一般没有修行的人是被动的,就是有六尘,六根才作用。所以,平常我们一般人就是,没事的时候六根就打自己的妄想。但修行人不是,修行人的六根不能够由六尘启动,而是由自己的智慧观照启动,由观照力来启动六根。一个真正六根当中生起智慧的人,他的知见是怎么生起的呢?“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他慢慢地脱离六尘以后,他已经不再依靠外在的动静、合离乃至于明暗等种种的相状来启动他内心的了别作用。也就是说,他是“明不循根”。这个“明”,就是它整个六根的作用是依止心中的智慧,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拜佛就去拜佛。你不要管你心中是怎么想,也不要管外在的环境怎么样,这个时候是完全用智慧来主导六根的作用。这个时候已经“不循根”,已经不再随顺于外在的尘境而发动。外在的尘境是怎么样,已经不再影响这个修行人六根的作用,所以“明不循根”,而只是“寄根明发”。他还是要假借六根来显发他心中的智慧。所以说,如此一来,六根就能够相互作用。就是他的六根已经不再被六尘牵动,而是由他的智慧的光明来主导他的生命。这个地方把六根互用的相状先讲出一个道理。

    这以下引出六个现实的例子来作证明。我们看下一段,“举例证成”。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憍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六根互用的相状,佛陀举出了六位为证。这当中有三位是圣人,有三位是凡夫。佛陀说,阿难!比方说你看看,在这个楞严法会当中,阿那律尊者无目而见,他不需要眼根也能够见到种种诸物。阿那律尊者刚开始出家的时候,佛陀一说法他就好乐睡眠,就打瞌睡。佛陀种种诃斥以后,他生起增上惭愧,七日七夜相续用功,结果眼睛失明。失明以后,佛陀叫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成功以后成就半头天眼。他的头前半段是可以看到,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后半头就看不到,叫半头天眼。所以他也不需要用眼根来看,他眼睛没有作用,但是他用头部,他往左边看,往右边看,他还是看得到,他用身根来照见诸法。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其实六根它内在的心性是相通的。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跋难陀龙王它本身出生的时候,因为过去的业力,它耳朵就已经失聪,它是用头上的角来听声音。这个是凡夫,前面那个是圣人。“殑伽神女”,殑伽就是恒河。恒河神女在闻香味的时候也不是用鼻根,而是用眼根来闻香。这个也是凡夫。“憍梵钵提,异舌知味。”憍梵钵提翻成牛呞。牛呞尊者在尝味道的时候,他是不用舌根就能够知味的,这个都是由修学三昧所成就的功德。“舜若多神,无身觉触。”舜若多就是虚空。虚空之神他本身没有身体,但是他也能够感觉到身上苦乐的触法。那么他是怎么感受到的呢?他因为过去的业力,没有身体的感觉,他觉得很痛苦。佛陀慈悲,以光明来照射他(这个“映”就是照射),使令他的色身暂时地显现。他那个显现是佛陀的光明所照射,所以他的身体的本质就像风一般“若有若无”,它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他那个“若有若无”,还是让他可以感觉到那种苦乐的感受,这是佛的光明所加被。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这个寂灭声闻指的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入了灭尽定以后,整个前五识的受消灭了,第六意识的想也消灭了,第七意识的行阴,就是这个思心所染污的这一部分也消灭了,所以他的受、想、行,行是灭一部分,受、想是全部灭掉。那么身为一个灭尽定的三果以上的圣人,比方说迦叶尊者,他内心当中已经长远灭掉了意根,第六意识的想跟第七意识的行。这个行阴也是,染污的行灭掉了,清净的行是保存下来。也就是说,他第六意识的想心所已经消灭了,但是他还是能够圆满了知一切法的差别。他想象事情根本不用第六意识的想,他也可以想象很多很多的事情。佛陀举这六个例子,也就是证明六根的互用。这当中,凡夫是由业力所招感,圣人是修学圣道所成就。

    这个“六根互用”,蕅益大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前面经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像太虚空。太虚空是相通的,你现在在太虚空当中放了六个容器,这个容器是暂时的吧?你把六个容器拿起来,它又恢复成太虚空。也就是说,其实六根是因缘所生法,我们不是一开始就需要六根,那是因为没办法。一念不觉以后向外攀缘,结果眼根去黏色尘,黏久了以后你就离不开色尘,你一天到晚跟色尘在一起;耳根就跟声尘一天到晚黏在一起,黏久了以后,你就跟声尘在一起。那么现在你怎么样呢?“脱黏内伏”,把它拔掉,你眼根不要老是跟色尘在一起,就是把它观照,把它拔掉。拔掉以后,你“把心带回家”,这个时候你六根就可以相互作用。就是把这个容器拿掉以后,回复到太虚空,这个时候就相通了。

    未二、示互用所以 分三:申一、示妄体本真;申二、指现量为证;申三、示以修显性

    那么六根之所以互用,它的道理,它的理由在哪里呢?这个“所以”就是理由。这当中有三段。

    申一、示妄体本真

    首先讲出这个道理,就是虚妄的本体当下就是真实。烦恼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盘,只就是一念的迷而全真成妄。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佛陀说,当我们六根的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重的障碍被圆满拔除,被这个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慢慢地拔掉以后,这个时候“内莹发光”,内在的自性光明(这个“莹”就是照耀),产生一种光明的照耀。这个光明自性照耀一照出来的时候,不得了!产生什么变化呢?我们生命当中的浮尘(这个浮尘指的是正报的五阴身心),还有器世间(指的外在的山河大地,依报的环境),这整个我们有漏的依正二报,这种生灭变化之相,就好像是热汤消除冰一样,整个融化而转成一个“无上知觉”。

    其实,本经的修学是破根尘,“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当然它先破尘,先破外在的尘,再破六根里面的受、想、行、识。那么大家会问,我平常看东西是靠眼根,听声音是靠耳根,把外尘破坏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我把眼根也破坏了,把六根也破坏了,那这个怎么办呢?

    其实它不是破坏,它是一个转化,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一句话的关键词眼在这个“化”,“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就是说,你本来是一块冰块,冰块就是障碍重重,很死板,你现在把冰块化成水,它的本质没有变,还是湿性。你说我眼睛看东西,那么佛陀的眼睛干什么呢?佛陀的眼睛还是看东西。只是他眼睛看东西,他有无量的波罗蜜;我们眼睛看东西,产生很多的障碍。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回光返照。所以你修成就以后,你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你还就是用你这个六根,只是这个六根是从冰块转成一个柔软的水,作用不同,本质没有改变。它是一个转变。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哦,原来成就圣道,六根还是六根,但是它是一个跟无上知觉相应的六根,不是跟烦恼相应的六根。这个地方讲到“妄体本真”。

    申二、指现量为证

    【图二】

    这以下,佛陀指出现前的事相来证明六根的确是可以互用。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怎么知道六根可以互用呢?佛陀说,你不用等到成就圣人,我现在就可以证明给你看。比方说,阿难!世间上有一个人“聚见于眼”:世间上的人,由于过去的妄想,就习惯性把见的功能聚集在眼根当中,聚久了以后,他的看就靠眼睛。就像走路,你在草丛中不断地走一个地方,走久了,草丛也被你走出一条路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凡夫经常把一念心性聚集在眼根当中去看事情,聚久了,这个眼根就变成一个见的功能。

    现在呢,“若令急合,暗相现前”,老是靠眼睛在看东西的这个人,假设你叫他快速地把眼睛闭起来,这个时候他的眼根一定是产生一个暗相而一无所见。“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如果前面站着一个人,那么这个闭眼睛的人对前面这个人的相貌可以说是从头到脚完全都不知道。你看,你把眼睛闭起来,有人站在你前面,这个人不管是头,不管是身体,不管是脚,你完全看不清楚,这是正常的。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但是,如果这个闭眼睛的人可以用手来代替他的眼睛,用手去摸这个站在前面的人,循着这个人的身体,摸到他的头,摸到他的身体,摸到他的脚,“彼虽不见,头足一辨”,虽然这个闭眼睛的人看不到对方的相貌,但是他透过手的摸触,也可以知道,哦,这是头,这是身体,这是脚,很清楚地能够分辨得出来。“知觉是同。”也就是说,你利用手的摸触的知觉跟用眼睛的知觉达到的效果是相同的。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其实,六根在向外攀缘的时候是各自独立的,但是在往内回光返照的时候是相通的。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举例子说,不一定要像佛菩萨,要像阿那律尊者用头来看一切法,不一定。你就是凡夫,用手也可以代替眼睛。你看那些眼睛瞎的人,他的耳根特别厉害,他听脚步声就能够知道谁来了,就跟眼睛看一样,“知觉是同”,他的判断力也是正确的。所以说,这个六根其实是有现量可以证明的,是可以互通的。

    申三、示以修显性

    当然,这个互通必须要有方法。这以下佛陀指示修德的方法,来开显内在的性德。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缘见因明”,一般人的眼根的见都必须要“因”,就是假借,要假借外在的光明才能够看到种种诸物。我们之前讲过,一般人的六根要靠外在的尘境来启动。所以,“缘见因明”,眼根要靠外在的光明相才能够产生见;“暗成无见”,如果暗相现前就不能产生见了。

    但是,修行人就不一样了。修行人“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当我们的六根经过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把自性的光明显现的时候,我们的眼根就不再假借光明,也能够见物。也就是说,这个人,他外在的一切暗相都不能障碍他的见性。所以,“根尘既销”,自性的光明既然显现,根尘自然脱落。这个时候他的本觉的光明自然就能够圆满无上菩提,跟无上菩提相应。

    这个地方,其实我们前面也讲过,重点在“根尘既销”。《楞严经》就是对治根尘,其实它也对治六识,但是你六根不动,六识就不能动。他先脱离六尘,然后再处理六根里面的受想行识这四个心法,慢慢地一层一层地往内走。总而言之,你今天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从今以后,你在眼睛当中要多注意,不能用眼光来看,要用心光来看,向内去看,用智慧来看。

    我想《楞严经》一再讲一个观念,就是说,什么是生灭的因缘?什么是永恒的功德?生灭的因缘就是说,我们因为过去的颠倒、一念的迷情,我们六根向外攀缘。眼根攀缘色尘,结果被色尘给绑住了、被黏住了;耳根攀缘声尘,耳根就被声尘绑住了。结果弄到自己很多功德都表现不出来。本来是百千大海,结果变成一个小水泡。

    我们之前也讲一个公案。说一只老鹰,猎人养这只老鹰是很辛苦。这个老鹰一天到晚跟鸡长在一起,久了以后,它翅膀没有用,它老是靠脚,因为小鸡就是靠脚在跑步,它就跟鸡跑来跑去。它认为自己只是一只比较大的鸡而已。后来这个猎人想,老鹰都长这么大了,应该训练它去飞翔才对。但这个老鹰怎么样都飞不起来。它认为说,我靠脚在走路的嘛,这个翅膀也没有用!猎人很失望,就把这个老鹰带到很高很高的悬崖,就这样把它放下去,让它自由落体。结果就在这个老鹰快要着地的时候,它的潜能发挥出来了,展开翅膀,高空飞翔。其实它的翅膀是本来就存在的!只是说,我们活在一种习惯性的自我设限,我的眼睛一定要去看外面的色尘,我的耳朵一定要去攀缘外在的声尘。因为这个路是走得很熟悉了,结果我们六根的功德全部都表现不出来。更糟糕!

    这个地方佛陀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的六根里面有很多的珍宝,但是因为向外攀缘,我们很多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种种的波罗蜜通通表现不出来。就像这个老鹰一样,它的翅膀后来就不能够表现出来。佛陀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再往外攀缘,而是应该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个时候把自性的光明显现出来,会产生种种的波罗蜜的妙用。

    到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楞严经》的一些修学概念,说是“把心带回家”,描绘出来。

    庚二、决通疑滞 分二:辛一、明因果俱常决通初义;辛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

    这一段是决断、会通阿难尊者心中的疑惑跟执着。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明因果俱常决通初义;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

    辛一、明因果俱常决通初义 分二:壬一、疑问;壬二、示答。

    这个“因果俱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因地的真因跟果地的觉性都是真实不生灭的。因果都是真实不生灭的,来决通初义,决通前面讲的因地的初心的义理。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疑问;第二个,示答。

    壬一、疑问

    先看阿难尊者心中的疑问。我们看第一段,“叙佛教诲”。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这一段是阿难尊者先引用佛陀前面的开示。他说,佛陀啊,您老人家在讲第一决定义的时候曾经说,一个大乘的修行人,要成就常住的菩提涅盘之果,必须要有一个条件,就是他的因地发心跟他果地的觉性——因果之间的名称跟义理要完全相应才对。也就是说,如果你追求的是一个常住不生灭的菩提涅盘,你因地的发心也必须是不生不灭才可以。你最初因地的发心跟你最后的结果是要相同的。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你念头一动,你的结果就出来了。你去拜佛,到底这个拜佛的功德是什么?未来这个拜佛的功德是带你到人天去,还是带你到极乐世界去?就靠你在拜佛那个念头一动:你为什么要拜佛!那个念头一动以后,就决定这个拜佛的功德。就是你的因地心跟果地觉绝对是划等号的。为什么他拜一部八十八佛来生变成一个大国王,你拜八十八佛来生到极乐世界去?同样是八十八佛,因为他们刚开始的目标,他们的因地发心不同。

    所以诸位!我们不要以为法是有主导性的。是用心来主导八十八佛,不是法来主导,是心的主导,那个法只是个助缘。所以,你因地的发心,会主导你整个修学的法门趋向于你发心的处所。这个前面讲得很清楚了。

    那么什么叫作果地的功德呢?

    阿难尊者把它讲出来,“引果明常”。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这以下,阿难尊者把我们追求佛道这个果地上的七种功德讲出来。

    第一个是菩提(我们以下根据蕅益大师的注解来说明,他老人家讲得比较简单扼要)。什么叫菩提?消除二障叫菩提。它是一种智德,透过我空法空的智慧来消除烦恼障、所知障,这个时候所成的叫菩提。这个约着智慧的光明来说的。

    第二个,涅盘。涅盘是约断德。什么叫涅盘呢?断除二死。就着断除分段、变异两种生死而成就这种寂静的状态,我们安立作涅盘。

    第三个,真如。真如是一个道理。“不妄名真”;不异,异就是变异的异,“不异名如”。这个道理,不管是过去,不管是现在,不管是未来,不管你到天上,你到地狱去,这个道理永远是真实,永远是没有变化的。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是真实而不变化的道理,叫真如。

    第四个,佛性。什么叫佛性呢?“不变不坏,名为佛性。”它没有生灭的,没有生起,没有变化,没有消失的,叫佛性。

    第五个,庵摩罗识。当然这个识就是能够分别,他能够分别一切而无染着。他那个明了的心去分别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不会跟六尘黏在一起,不生染着。庵摩罗识。

    第六个,空如来藏。空如来藏,就是“唯一真心,更非他物”,指的是离一切相的一种智慧。

    第七个,大圆镜智。什么叫大圆镜智呢?是“洞照万法,而无分别”。观察一切法的时候,不生起虚妄的分别。

    这个庵摩罗识跟大圆镜智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庵摩罗识是约着离开过失来说,大圆镜智是约着生善,生起功德这一部分来说。这个地方有差别,一个是离过,一个是生善。

    阿难尊者说,以上七种大乘果位的功德,名称虽然有差别,但是它的体性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具足一切功德的,而且是坚固而不可破坏,就像金刚宝王是常住而不可破坏。

    阿难尊者先把成佛的七种功德讲出来,他强调这个都是不生、不灭、不可破坏的。那么阿难尊者到底是想问什么,下面我们再说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


同类推荐: 我一个精神病,吃鬼很正常吧闪婚首富大人乖乖宠我主宰之王秦尘嫡女王妃美又娇,王爷看着她作妖亲你,吻你,谢少被千亿前妻拿捏了医妃早上搬国库,晚上冲喜嫁残王渣男前夫追求真爱,我高调转嫁豪门睡了上司后,身份瞒不住了